刑事案件被告人近亲属有权利申诉立案。根据法律规定,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对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可以向人民法院或者人民检察院提出申诉。
在刑事司法体系中,保障当事人及其近亲属的申诉权利是维护司法公正和当事人合法权益的重要环节。《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二百五十二条明确规定,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对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可以向人民法院或者人民检察院提出申诉,但是不能停止判决、裁定的执行。这就从法律层面赋予了被告人近亲属申诉的权利。
近亲属提出申诉立案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被告人在服刑期间可能受到各种限制,其近亲属能够更便利地收集新的证据、反映案件情况。另一方面,近亲属与被告人关系密切,往往更关心案件的处理结果,能够积极推动申诉程序的进行,有助于发现可能存在的司法错误,纠正冤假错案。
不过,近亲属在申诉时也需要遵循一定的程序和要求。申诉应当提交申诉状,写明当事人的基本情况、联系方式以及申诉的事实与理由等内容。同时,需要提供相关的证据材料来支持申诉主张。
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在收到申诉后,会对申诉进行审查。如果发现申诉符合法定情形,如发现新的证据证明原判决、裁定认定的事实确有错误,可能影响定罪量刑;据以定罪量刑的证据不确实、不充分、依法应当予以排除,或者证明案件事实的主要证据之间存在矛盾等,就会决定重新审判或者启动相应的法律程序。
刑事案件被告人近亲属有权利进行申诉立案,这是法律赋予的重要权利,对于维护司法公正和当事人合法权益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 第一百一十三条
人民检察院认为公安机关对应当立案侦查的案件而不立案侦查的,或者被害人认为公安机关对应当立案侦查的案件而不立案侦查,向人民检察院提出的,人民检察院应当要求公安机关说明不立案的理由。人民检察院认为公安机关不立案理由不能成立的,应当通知公安机关立案,公安机关接到通知后应当立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