诈骗20万元一般属于数额巨大,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若犯罪分子没有钱偿还,受害者可通过法律程序,如申请强制执行其名下财产等方式来尝试挽回损失。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及相关司法解释,诈骗公私财物价值三万元至十万元以上认定为“数额巨大”。诈骗20万元已达到数额巨大的标准,通常会在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的幅度内量刑,并处罚金。不过,具体的量刑会综合考虑犯罪嫌疑人的犯罪情节、悔罪表现、是否有自首立功等因素。例如,若犯罪嫌疑人有自首情节,根据法律规定,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若其积极退赃退赔,取得被害人谅解,也可能会对量刑产生有利影响。
当犯罪分子没有钱偿还诈骗所得时,被害人可以通过以下途径维护自身权益。在刑事诉讼过程中,被害人可以提起附带民事诉讼,要求犯罪分子返还被骗的财物。法院在判决时,会一并对民事赔偿部分作出裁决。如果犯罪分子确实没有可供执行的财产,法院会裁定中止执行。一旦发现犯罪分子有可供执行的财产,被害人可以随时申请法院恢复执行。
法院可以对犯罪分子的财产状况进行调查。即使犯罪分子名下目前没有现金,但可能有其他财产,如房产、车辆、股票等。法院有权对这些财产进行查封、扣押、拍卖,以所得款项偿还被害人的损失。如果犯罪分子有劳动能力,在服刑期间或者刑满释放后,其合法收入也可用于偿还债务。
对于诈骗犯罪,法律不仅注重对犯罪分子的刑事处罚,也会尽力保障被害人的合法权益。被害人应积极配合司法机关的工作,提供相关线索,以便更好地挽回自己的损失。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 第一百零一条
被害人由于被告人的犯罪行为而遭受物质损失的,在刑事诉讼过程中,有权提起附带民事诉讼。被害人死亡或者丧失行为能力的,被害人的法定代理人、近亲属有权提起附带民事诉讼。
如果是国家财产、集体财产遭受损失的,人民检察院在提起公诉的时候,可以提起附带民事诉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