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律法果
0

侵害名誉权标准怎么规定的

2025-11-25 22:26:18
0 浏览
推荐律师
刘双艳
执业认证
实名认证
贵州瀛黔(贵安新区)律师事务所
咨询律师

侵害名誉权的认定标准主要从违法行为、损害事实、因果关系和主观过错四个方面考量。需存在侮辱、诽谤等损害他人名誉的行为,造成名誉受损的后果,行为与后果间有因果联系,行为人有故意或过失

在法律层面,对于侵害名誉权的标准有着明确的规定。从违法行为来看,这是认定侵害名誉权的首要条件。常见的违法行为表现形式主要有侮辱和诽谤。侮辱是指使用暴力或言语等方式,公然贬低他人人格、损害他人名誉。例如,在公众场合对他人进行辱骂、恶意嘲讽等行为。诽谤则是指故意捏造并散布虚假事实,损害他人名誉。比如,编造他人的负面谣言并在网络上传播。

损害事实是认定侵害名誉权的关键要素。损害事实包括名誉受到损害、精神损害以及财产损失。名誉受到损害表现为社会对受害人的评价降低。精神损害则是受害人因名誉受损而遭受的精神痛苦,如焦虑、抑郁等。财产损失是指因名誉权受侵害而导致的直接或间接经济损失,像因名誉受损导致的业务流失、收入减少等。

因果关系也是必不可少的。即违法行为与损害事实之间必须存在因果联系。也就是说,受害人的名誉受损是由加害人的违法行为直接导致的。例如,因为加害人散布的诽谤言论,使得他人对受害人产生了负面看法,进而导致受害人的社会评价降低。

主观过错对于认定侵害名誉权也很重要。主观过错分为故意和过失。故意是指加害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损害他人名誉,仍然实施该行为。过失则是指加害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会损害他人名誉,但因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虽然预见但轻信能够避免。

在司法实践中,判断是否构成侵害名誉权需要综合考虑以上各个因素。只有当这些条件都满足时,才能认定加害人的行为构成侵害名誉权。对于名誉权受到侵害的受害人,可以通过法律途径要求加害人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如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以及赔偿损失等。

侵害名誉权标准怎么规定的(0)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六百五十七条

赠与合同是赠与人将自己的财产无偿给予受赠人,受赠人表示接受赠与的合同。

第六百五十八条

赠与人在赠与财产的权利转移之前可以撤销赠与。

经过公证的赠与合同或者依法不得撤销的具有救灾、扶贫、助残等公益、道德义务性质的赠与合同,不适用前款规定。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文章版权律法果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遇到法律疑问?
专业律师作答,预计3分钟获得回答
立即咨询
24小时免费咨询
问题答疑
最近已为419人解答法律疑问
手机提问 扫码提问更快捷 手机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