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担保人被起诉后,应积极应对,首先要了解起诉内容和原告主张,查看自身担保责任情况,收集相关证据,然后按时参加诉讼,根据不同情况在法庭上进行合理抗辩。
当民间担保人被起诉时,有一系列的应对步骤需要遵循。
第一步是了解起诉信息。收到法院送达的诉讼材料后,要详细查看起诉状,明确原告的诉讼请求,比如要求担保人承担多少金额的担保责任等。同时,要确认起诉的依据,即担保合同等相关文件。仔细审查担保合同的条款,确定担保的方式是一般保证还是连带责任保证。一般保证中,保证人享有先诉抗辩权,即在主合同纠纷未经审判或者仲裁,并就债务人财产依法强制执行仍不能履行债务前,有权拒绝向债权人承担保证责任;而连带责任保证中,债权人可以要求债务人履行债务,也可以要求保证人在其保证范围内承担保证责任。
第二步是收集证据。收集与担保相关的所有证据,比如担保合同、主合同、债务人还款记录、债权人与债务人之间的沟通记录等。如果有证据证明债务人已经部分或全部履行了债务,或者债权人存在违约行为等情况,要及时整理出来。这些证据对于后续的抗辩非常重要。
第三步是按时参加诉讼。按照法院通知的时间和地点参加庭审,若无故缺席,法院可能会缺席判决,这会使担保人丧失在法庭上陈述和辩论的机会,增加败诉的风险。在庭审过程中,要如实陈述事实,根据收集的证据进行合理抗辩。如果认为担保合同存在无效或可撤销的情形,如存在欺诈、胁迫等情况,要在法庭上提出,并提供相应的证据支持。
第四步是考虑和解或调解。在诉讼过程中,可以与债权人进行沟通,尝试达成和解或调解协议。和解或调解可以节省时间和诉讼成本,并且可能争取到更有利的还款方案。如果达成和解或调解协议,要确保协议内容明确、合法,并按时履行协议约定的义务。
第五步是关注判决结果。如果法院作出判决,要及时了解判决内容。如果对判决结果不服,要在规定的上诉期限内提起上诉。若判决生效,担保人应按照判决履行义务,否则债权人可以申请强制执行,这会对担保人的信用记录和财产产生不利影响。

法律依据:
《民法典》 第十八条
成年人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可以独立实施民事法律行为。十六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
第十九条
八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民事法律行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经其法定代理人同意、追认;但是,可以独立实施纯获利益的民事法律行为或者与其年龄、智力相适应的民事法律行为。
第二十条
不满八周岁的未成年人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实施民事法律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