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身损害赔偿比例需根据各方在损害事件中的过错程度来确定,一般先划分责任,然后按照责任比例承担赔偿。全部责任对应100%赔偿比例,主要责任通常为70% - 90%,同等责任为50%,次要责任为10% - 30%。
在人身损害赔偿案件中,准确计算赔偿比例是确定赔偿金额的关键步骤。首先要明确责任划分的依据,主要依据是各方当事人在损害事件中的过错程度。过错程度的判断需要综合考虑多个因素,如行为的违法性、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等。
在司法实践中,责任划分通常有以下几种情形。第一种是全部责任。如果一方当事人的过错行为是导致损害结果发生的唯一原因,那么该方需承担全部责任,赔偿比例即为100%。例如,在交通事故中,一方司机严重违反交通规则,如醉酒驾驶且闯红灯,导致与其他车辆相撞并造成他人人身损害,此时该司机通常要承担全部赔偿责任。
第二种是主要责任和次要责任。当双方都有过错,但一方的过错程度明显大于另一方时,过错较大的一方承担主要责任,赔偿比例一般在70% - 90%;过错较小的一方承担次要责任,赔偿比例为10% - 30%。比如在打架事件中,一方先动手挑衅且出手较重,另一方还手但程度相对较轻,先动手的一方可能承担主要责任。
第三种是同等责任。如果双方当事人的过错程度相当,对损害结果的发生起到的作用基本相同,那么双方承担同等责任,赔偿比例各为50%。例如,在一些双方都存在一定违规行为的碰撞事故中,可能会判定双方承担同等责任。
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即使一方没有过错,但法律规定应当承担民事责任的,也需要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比如在无过错责任原则适用的情形下,像高度危险作业致人损害,作业方即使没有过错,也可能要承担一定比例的赔偿责任。人身损害赔偿比例的计算需要结合具体案件事实和法律规定来确定。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 第二百条
在被告人最后陈述后,审判长宣布休庭,合议庭进行评议,根据已经查明的事实、证据和有关的法律规定,分别作出以下判决:
(一)案件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依据法律认定被告人有罪的,应当作出有罪判决;
(二)依据法律认定被告人无罪的,应当作出无罪判决;
(三)证据不足,不能认定被告人有罪的,应当作出证据不足、指控的犯罪不能成立的无罪判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