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而言,诈骗罪性质相对更重。不过,犯罪性质的轻重不能简单一概而论,需结合具体的犯罪情节、犯罪金额等多方面因素综合判断。
从法律规定的量刑幅度来看,诈骗罪的量刑起点和最高刑通常体现出更严厉的处罚倾向。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规定,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而侵占罪,将代为保管的他人财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拒不退还的,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二年以上五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可以看出,诈骗罪的法定最高刑为无期徒刑,侵占罪的法定最高刑为五年有期徒刑,从法定刑上限角度,诈骗罪更重。
从犯罪行为特征方面分析,诈骗罪是通过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的方法,使被害人基于错误认识而处分财产,其行为具有主动的欺骗性和对社会信任体系的严重破坏。被害人往往是在不知情的情况下遭受财产损失,这种行为的社会危害性较大。侵占罪是将代为保管的他人财物或者他人的遗忘物、埋藏物非法占为己有,拒不退还或交出,它更多是基于先前合法的占有关系而产生的非法转变,其行为的主动性和欺骗性相对较弱,社会危害性在一定程度上低于诈骗罪。
在实际案件中,如果侵占行为涉及的财物数额极其巨大,给被害人造成了毁灭性的经济打击,而诈骗案件的数额较小、情节轻微,那么在具体个案里,侵占罪的实际危害后果可能并不亚于诈骗罪。所以,判断二者性质哪个更重,必须结合具体案情全面考量。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二百七十七条
以暴力、威胁方法阻碍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依法执行职务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罚金。
以暴力、威胁方法阻碍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依法执行代表职务的,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
在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中,以暴力、威胁方法阻碍红十字会工作人员依法履行职责的,依照第一款的规定处罚。
故意阻碍国家安全机关、公安机关依法执行国家安全工作任务,未使用暴力、威胁方法,造成严重后果的,依照第一款的规定处罚。
暴力袭击正在依法执行职务的人民警察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使用枪支、管制刀具,或者以驾驶机动车撞击等手段,严重危及其人身安全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