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婚诉讼最长所需时间没有明确上限,受多种因素影响,可能会持续数年。一般情况下,适用普通程序审理的一审离婚案件审限通常为六个月,特殊情况可延长;二审审限一般为三个月,特殊情况也可延长。若涉及多次起诉、复杂的财产分割、抚养权争议等情况,时间会大大延长。
在我国,离婚诉讼程序分为一审和二审。首先来看一审程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规定,人民法院适用普通程序审理的案件,应当在立案之日起六个月内审结。有特殊情况需要延长的,由本院院长批准,可以延长六个月;还需要延长的,报请上级人民法院批准。也就是说,一审普通程序理论上最长可能达到一年半。
如果适用简易程序审理离婚案件,应当在立案之日起三个月内审结,且一般不能延长。不过,如果在审理过程中发现案件复杂,不适合简易程序,会转为普通程序继续审理。
一审判决后,若一方不服判决结果,可以在收到判决书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上一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进入二审程序。二审人民法院审理上诉案件,一般应当在第二审立案之日起三个月内审结。有特殊情况需要延长的,由本院院长批准。所以,二审最长可能需要超过三个月。
在实际的离婚诉讼中,还存在很多可能导致时间延长的因素。比如,一方当事人下落不明,需要通过公告送达法律文书,公告期就需要六十日,这无疑会增加诉讼时间。又或者涉及到复杂的财产分割,需要进行财产评估、审计等鉴定程序,鉴定所需的时间是不计算在审限内的。还有,如果一方为了拖延时间,可能会提出管辖权异议等,法院需要对管辖权异议进行审查和处理,这也会使诉讼进程变慢。而且,第一次起诉离婚时,如果没有充分证据证明夫妻感情确已破裂,法院很可能判决不准离婚。需要等判决生效六个月后才能再次起诉,再次起诉后也不一定能一次判离,如此反复,离婚诉讼可能会持续数年之久。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 第一百五十二条
人民法院适用普通程序审理的案件,应当在立案之日起六个月内审结。有特殊情况需要延长的,经本院院长批准,可以延长六个月;还需要延长的,报请上级人民法院批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