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离婚后,在子女结婚时,从法律层面而言,通常没有强制性义务;但从道德和情感角度,可能存在一定的帮助意愿和传统观念下的行为倾向。
从法律角度看,当子女达到法定结婚年龄且符合结婚的其他条件时,其结婚行为是自主的民事行为。父母在子女结婚这件事上并没有法定的义务。根据我国相关法律规定,父母对子女的抚养义务一般到子女成年,即年满 18 周岁为止,或者虽未满 18 周岁但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此时父母也无需继续承担抚养义务。子女结婚组建新的家庭,这是其独立开展生活的新阶段,法律并没有要求父母必须为子女的结婚事宜承担诸如支付彩礼、举办婚礼费用等责任。
在现实生活和社会传统观念中,父母往往会在子女结婚时给予一定的支持和帮助。在中国文化传统里,父母通常希望子女婚姻顺利、幸福,会主动为子女筹备婚礼、提供经济支持等。这种行为更多是基于亲情和传统习俗,而非法律强制要求。
虽然父母没有法定的结婚相关义务,但如果父母在子女成长过程中给予了关爱和培养,在子女结婚时给予一定的帮助,有助于增进家庭关系的和谐。同时,子女也应该理解父母的意愿和能力,不能将父母提供结婚支持视为理所当然。如果父母有能力且愿意帮助子女结婚,这是亲情的体现;如果父母因各种原因无法提供帮助,子女也应该尊重父母的选择,以理性和理解的态度去面对自己的婚姻大事。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一千零八十四条
父母与子女间的关系,不因父母离婚而消除。离婚后,子女无论由父或者母直接抚养,仍是父母双方的子女。
离婚后,父母对于子女仍有抚养、教育、保护的权利和义务。
离婚后,不满两周岁的子女,以由母亲直接抚养为原则。已满两周岁的子女,父母双方对抚养问题协议不成的,由人民法院根据双方的具体情况,按照最有利于未成年子女的原则判决。子女已满八周岁的,应当尊重其真实意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