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到私人账户挪用公款需根据具体情况处理。要判断是否构成挪用公款罪,若构成犯罪,需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若不构成犯罪,也应通过内部纪律处分、民事追偿等方式处理。
需要明确挪用公款行为的性质。挪用公款是指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进行非法活动的,或者挪用公款数额较大、进行营利活动的,或者挪用数额较大、超过三个月未还的行为。如果打到私人账户的资金属于公款,且符合上述挪用公款罪的构成要件,那么就涉嫌刑事犯罪。
当发现打到私人账户挪用公款的情况后,第一步应该及时进行调查核实。单位内部可以成立专门的调查小组,收集相关证据,如转账记录、资金用途说明等。这些证据对于后续的处理至关重要。
若经调查,挪用公款行为构成犯罪,应及时向司法机关报案。司法机关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相关规定进行处理。根据刑法规定,挪用公款罪一般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严重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挪用公款数额巨大不退还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
如果挪用公款行为不构成犯罪,但违反了单位的内部规定,单位可以对相关责任人进行纪律处分,如警告、记过、降职、撤职等。同时,单位也有权要求责任人返还挪用的公款,并赔偿相应的损失。可以通过民事诉讼的方式,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责任人承担返还和赔偿责任。
为了避免类似情况的再次发生,单位应该加强财务管理,完善财务制度,加强对资金使用的监管和审批。同时,要对员工进行法律法规和职业道德教育,提高员工的法律意识和风险防范意识。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三百八十四条
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进行非法活动的,或者挪用公款数额较大、进行营利活动的,或者挪用公款数额较大、超过三个月未还的,是挪用公款罪,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严重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挪用公款数额巨大不退还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挪用用于救灾、抢险、防汛、优抚、扶贫、移民、救济款物归个人使用的,从重处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