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律法果
0

过失和故意的区别

2025-10-26 14:17:11
0 浏览
推荐律师
韩冰
执业认证
实名认证
河南归德律师事务所
咨询律师

过失和故意是刑法中两种不同的主观罪过形式。故意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而过失是指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

从认识因素来看,两者存在明显差异。在故意犯罪中,行为人对其行为的性质、后果有着明确的认知。直接故意中,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必然或者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例如,甲为了报复乙,明知用刀砍乙会导致乙受伤甚至死亡的结果,依然实施该行为,这就是典型的直接故意。间接故意里,行为人虽不积极追求危害结果,但对结果的发生有一定认识且持放任态度。如丙在打猎时,明知可能会射中附近玩耍的小孩,但为了打到猎物而放任这种结果发生。

相比之下,过失犯罪中的行为人对危害结果的认识程度较低。疏忽大意的过失,行为人应当预见却因疏忽没有预见。比如,护士在给病人用药时,本应核对药品剂量和种类,却因粗心未进行核对,导致病人因用药过量出现不良反应,这就是疏忽大意的过失。过于自信的过失,行为人已经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但轻信能够避免。像司机丁自恃车技高超,在雨天超速行驶,他已经预见到可能会发生危险,但认为自己能控制局面,结果还是发生了交通事故,这属于过于自信的过失。

从意志因素方面分析,故意和过失也大不相同。故意犯罪中,行为人对危害结果的发生是积极追求(直接故意)或者放任不管(间接故意)。而过失犯罪中,行为人既不希望也不放任危害结果的发生,危害结果的出现违背其本意。

在法律后果上,故意犯罪和过失犯罪的处罚也有很大区别。一般来说,故意犯罪的主观恶性和社会危害性较大,处罚相对较重;而过失犯罪的主观恶性较小,处罚相对较轻。例如,故意杀人罪的量刑明显重于过失致人死亡罪。准确区分过失和故意对于正确定罪量刑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过失和故意的区别(0)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十四条

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因而构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

故意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第十五条

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是过失犯罪。

过失犯罪,法律有规定的才负刑事责任。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文章版权律法果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遇到法律疑问?
专业律师作答,预计3分钟获得回答
立即咨询
24小时免费咨询
问题答疑
最近已为264人解答法律疑问
手机提问 扫码提问更快捷 手机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