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制执行立案后一般是可以撤案的。在执行过程中,申请人与被执行人达成和解协议、申请人自愿撤回执行申请等情况下,都可能导致撤案。撤案需遵循一定程序,向法院提交书面申请等。不过撤案后可能存在一定法律后果,比如再次申请执行可能受时效等限制。
强制执行立案后是可以撤案的。在司法实践中,存在多种情形会导致撤案。
1、申请人自愿撤回执行申请
申请人作为执行程序的启动者,在执行过程中,如果与被执行人达成了某种私下的和解,或者因为自身的原因,比如认为被执行人暂时确实没有履行能力,愿意给予其更多时间等,申请人可以向法院提交书面的撤回执行申请。法院在收到申请并审查后,认为符合法律规定的,通常会裁定终结执行程序。
2、双方达成执行和解协议并履行完毕
当申请执行人和被执行人在执行过程中,就执行标的达成了和解协议,并且被执行人按照和解协议的内容全部履行完毕。此时,申请人可以向法院申请撤案,法院会根据实际情况裁定执行终结。
3、其他法定情形
例如作为被执行人的公民死亡,无遗产可供执行,又无义务承担人的;追索赡养费、扶养费、抚育费案件的权利人死亡的等,法院会裁定终结执行。
强制执行立案后撤案需要遵循一定的程序。
1、提交书面申请
申请人需要向负责执行的法院提交书面的撤案申请,在申请中要明确表达撤案的意愿以及撤案的原因。申请应包含申请人和被执行人的基本信息、执行案件的案号等内容。
2、法院审查
法院在收到撤案申请后,会对申请进行审查。审查的内容主要包括申请是否是申请人真实的意思表示,是否存在欺诈、胁迫等情形,以及撤案是否损害国家、集体和他人的合法权益等。如果法院认为申请符合法律规定,会作出终结执行的裁定。
3、送达裁定
法院作出终结执行的裁定后,会将裁定书送达给申请人、被执行人和相关的协助执行单位。至此,撤案程序完成。
强制执行立案后撤案会产生一定的法律后果。
1、执行程序终结
一旦撤案,执行程序即宣告终结,法院将不再对该案件进行强制执行。被执行人暂时无需再面临法院的强制执行措施。
2、再次申请执行的限制
如果撤案后,申请人发现被执行人有了新的可供执行的财产或者出现其他符合再次申请执行的情形,申请人可以再次申请执行。但是,再次申请执行可能会受到一定的限制,比如申请执行的时效问题。根据法律规定,申请执行的期间为二年,该期间从法律文书规定履行期间的最后一日起计算。
3、和解协议的效力
如果撤案是因为双方达成了执行和解协议,那么和解协议具有合同的效力。如果一方不履行和解协议,另一方可以向法院申请恢复对原生效法律文书的执行。
综上所述,强制执行立案后是可以撤案的,撤案需遵循一定程序,同时也会产生相应的法律后果。在实际操作中,当事人需要谨慎考虑撤案的利弊。如果您在强制执行撤案方面还有其他疑问,比如撤案后再次申请执行的具体流程等,可以在本站免费问律师,我们的专业律师会为您提供详细的法律解答。
律法果所有内容仅供参考,有问题建议咨询在线律师!内容信息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
© XunRuiCMS 2025 律法果版权所有 蜀ICP备2023034512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