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律法果 法律知识债权债务正文

同居期间的存款属于共同财产吗

2025-10-08 02:05:29  分类:债权债务  浏览:0
来源 律法果
0
黄志敏律师头像 推荐律师
黄志敏
执业认证
实名认证
福建格中律师事务所
咨询律师

判断同居期间的存款是否属于共同财产需综合多方面因素。一般来说,不能仅因同居关系就认定存款为共同财产。若有证据证明是双方共同劳动、经营等所得,或有约定,则可能认定为共同财产;若无证据且能证明是个人所得,通常认定为个人财产

一、同居期间的存款属于共同财产吗

同居期间的存款是否属于共同财产,不能一概而论。

1、从法律角度来看

同居关系与婚姻关系不同,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夫妻双方的财产一般适用法定的共同共有制度。而同居期间,并没有这样的法定规定。所以,不能仅仅因为双方处于同居状态,就认定同居期间的存款是共同财产。

2、判断的关键在于资金来源和证据

如果有证据证明该存款是双方共同劳动、经营或者共同出资等方式获得的,那么可以认定为共同财产。例如,双方共同经营一家小店,盈利存入一个账户,这种情况下的存款通常可视为共同财产。相反,如果一方能够证明存款是其个人的收入,如一方独自工作的工资、奖金等存入的,且没有与对方有共同所有的约定,那么该存款应认定为个人财产。

3、约定的效力

若双方对同居期间的存款有书面或者口头约定为共同财产,在有证据证明该约定存在的情况下,也可认定为共同财产。

同居期间的存款属于共同财产吗(0)

二、同居期间共同财产如何认定

同居期间共同财产的认定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则。

1、共同所得的认定

共同所得是指双方共同劳动、经营等产生的收益。比如双方一起开办公司,公司的盈利就属于共同所得。这需要有证据证明双方都参与了相关的劳动或经营活动,例如双方签订的合作协议、参与工作的记录等。

2、财产的混同情况

如果双方将各自的收入存入同一个账户,并且难以区分哪些是个人财产,哪些是共同财产时,可能会被认定为共同财产。但如果一方能够证明其中部分款项是其个人财产,且有合理的来源和去向,那么这部分应认定为个人财产。

3、赠与情况

一方将自己的财产赠与给另一方,并且已经完成了交付或转移手续,那么该财产就属于受赠方的个人财产。但如果赠与是附条件的,当条件未成就时,赠与可能不生效。

三、如何证明同居期间存款是共同财产

要证明同居期间存款是共同财产,需要从多方面收集证据。

1、资金来源证据

可以提供双方共同劳动或经营的相关证据,如共同签订的合同、合作协议、工作记录等,以证明存款是双方共同努力所得。例如,双方共同承包一个项目,有项目合同和双方参与项目的工作记录,项目完成后的收入存入了存款账户,这些证据可以证明存款与双方的共同劳动有关。

2、账户使用情况证据

如果双方共同使用一个账户进行日常的收支,并且有相关的银行流水记录,也可以作为证明共同财产的依据。比如,账户中既有双方的工资存入,又有用于双方共同生活的支出记录。

3、双方的约定证据

如果双方有关于存款为共同财产的书面约定,那么该书面协议就是最直接的证据。即使是口头约定,若有证人能够证明,也可以作为辅助证据。

同居期间存款是否为共同财产的认定较为复杂,涉及到资金来源、证据等多方面因素。在实际生活中,还可能存在很多其他相关问题,比如同居期间债务如何处理、共同财产分割的比例如何确定等。如果您在这些方面有疑问,可以在本站免费问律师,我们将为您提供专业的法律解答。

进一步了解:
文章版权律法果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推荐专题

精选问答

汽车担保人有什么风险
汽车担保人的风险主要包括承担连带还款责任、个人信用受损、可能面临财产损失等。当借款人无法按时偿还汽车贷款时,担保人要承担偿还责任。在一般担保的情况下,银行会先向借款人追讨欠款。如果借款人确实没有能力偿还,银行才会要求担保人履行担保义务。而在连带责任担保中,银行有权直
断绝母子关系怎么办理手续
在我国,自然血亲的母子关系无法通过法律程序办理断绝手续;拟制血亲的母子关系,如养母子关系,可以通过法定程序解除。首先需要明确,母子关系分为自然血亲的母子关系和拟制血亲的母子关系。自然血亲是基于生育事实而产生的亲属关系,这种关系是基于生物学上的联系,具有不可选择性和不
房产证除名需要什么资料办理
房产证除名需要的资料因除名情况不同而有差异,一般包括身份证、房产证、结婚证(涉及夫妻除名)、公证书(继承或赠与除名)、法院判决书(判决除名)等。房产证除名主要有几种不同情形,每种情形所需资料有所不同。夫妻间除名:在婚姻存续期间,夫妻之间进行房产证除名,通常需要携带身
缓刑到期后怎么办
缓刑到期后,若在缓刑考验期内没有违反相关规定,原判的刑罚就不再执行,并公开予以宣告;若违反规定,则可能会被撤销缓刑,执行原判刑罚。缓刑是指对被判处一定刑罚的罪犯,在一定期限内附条件地不执行所判刑罚的制度。当缓刑到期时,具体的处理方式取决于罪犯在缓刑考验期内的表现。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