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律法果 法律知识交通事故正文

单方肇事逃逸保险怎么处理

2025-10-02 18:38:47  分类:交通事故  浏览:0
来源 律法果
0
魏苏玲律师头像 推荐律师
魏苏玲
执业认证
实名认证
浙江品泽律师事务所
咨询律师

单方肇事逃逸后,保险的处理需依据具体情况。交强险在一定范围内会进行赔偿,但商业险通常不承担赔偿责任。对于交强险垫付的费用,保险人在赔偿范围内有权向侵权人追偿。被保险人可能面临法律责任和保险权益受损的后果。

一、单方肇事逃逸保险怎么处理

单方肇事逃逸后保险的处理方式要分情况来看。交强险,根据相关法律规定,被保险机动车发生道路交通事故造成本车人员、被保险人以外的受害人人身伤亡、财产损失的,由保险公司依法在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责任限额范围内予以赔偿。即便肇事逃逸,交强险在责任限额内依然会对受害人进行赔偿。

1、交强险赔偿情况

交强险会在医疗费用赔偿限额内垫付抢救费用,对于符合规定的抢救费用,保险人在医疗费用赔偿限额内垫付。被保险人在交通事故中无责任的,保险人在无责任医疗费用赔偿限额内垫付。不过,保险人在赔偿范围内有权向侵权人追偿。也就是说,保险公司垫付后会向肇事逃逸的被保险人进行追偿。

2、商业险赔偿情况

商业险方面,一般情况下,肇事逃逸属于商业险的免责范围。因为商业保险合同中通常会明确约定,驾驶人在发生事故后逃逸的,保险人不承担赔偿责任。所以,被保险人很难从商业险中获得赔偿。

单方肇事逃逸保险怎么处理(0)

二、单方肇事逃逸交强险赔偿范围

单方肇事逃逸时,交强险有明确的赔偿范围。交强险的赔偿分为死亡伤残赔偿限额、医疗费用赔偿限额、财产损失赔偿限额以及被保险人在道路交通事故中无责任的赔偿限额。

1、死亡伤残赔偿限额

负责赔偿丧葬费、死亡补偿费、受害人亲属办理丧葬事宜支出的交通费用、残疾赔偿金、残疾辅助器具费、护理费、康复费、交通费、被扶养人生活费、住宿费、误工费,被保险人依照法院判决或者调解承担的精神损害抚慰金。

2、医疗费用赔偿限额

赔偿医药费、诊疗费、住院费、住院伙食补助费,必要的、合理的后续治疗费、整容费、营养费。在肇事逃逸的情况下,对于符合规定的抢救费用,交强险会在该限额内垫付。

3、财产损失赔偿限额

赔偿因交通事故造成的受害人财产损失。但如果是被保险人故意制造道路交通事故导致的财产损失,交强险不负责赔偿。

三、单方肇事逃逸商业险是否赔偿

单方肇事逃逸后,商业险通常是不赔偿的。商业保险合同是基于双方的约定来确定权利和义务的。

1、合同约定

大多数商业险合同条款中都会明确将肇事逃逸列为免责情形。这是因为肇事逃逸是一种严重违反交通法规和道德规范的行为,保险公司为了规避风险,在合同中作出这样的约定是合理的。当被保险人出现肇事逃逸的情况时,就触发了合同中的免责条款,保险公司有权拒绝赔偿。

2、法律依据

从法律角度来看,保险合同是一种民事合同,只要合同条款不违反法律法规的强制性规定,就具有法律效力。所以,保险公司依据合同约定不进行赔偿是受到法律保护的。被保险人不能因为自己的逃逸行为而要求保险公司承担赔偿责任。

综上所述,单方肇事逃逸后保险的处理较为复杂,交强险有一定赔偿但可追偿,商业险一般不赔偿。类似的问题还有肇事逃逸后自首保险赔偿有无变化、肇事逃逸造成多人伤亡保险如何赔偿等。如果您在这方面还有其他法律问题,可在本站免费问律师,我们的专业律师会为您解答。

进一步了解:
文章版权律法果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推荐专题

精选问答

断绝母子关系怎么办理手续
在我国,自然血亲的母子关系无法通过法律程序办理断绝手续;拟制血亲的母子关系,如养母子关系,可以通过法定程序解除。首先需要明确,母子关系分为自然血亲的母子关系和拟制血亲的母子关系。自然血亲是基于生育事实而产生的亲属关系,这种关系是基于生物学上的联系,具有不可选择性和不
汽车担保人有什么风险
汽车担保人的风险主要包括承担连带还款责任、个人信用受损、可能面临财产损失等。当借款人无法按时偿还汽车贷款时,担保人要承担偿还责任。在一般担保的情况下,银行会先向借款人追讨欠款。如果借款人确实没有能力偿还,银行才会要求担保人履行担保义务。而在连带责任担保中,银行有权直
离婚怎么获得抚养权和抚养费
要获得抚养权需证明自身抚养条件更有利于孩子成长,争取抚养费则要依据法律规定和实际情况确定合理数额。在离婚案件中,抚养权和抚养费的判定有相应的法律规定和实践考量。关于抚养权的获得:法院在判决抚养权归属时,遵循最有利于未成年子女的原则。对于不满两周岁的子女,一般以由母亲
未签合同多久可以辞职
未签合同的情况下,随时可以提出辞职。若还在试用期,提前三天通知用人单位;若已过试用期,提前三十天以书面形式通知用人单位。并且从第二个月起,劳动者可要求用人单位支付双倍工资。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相关规定,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即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