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情鉴定达到一定标准时可追究刑事责任。一般来说,轻伤及以上标准就符合刑事立案条件。轻伤意味着使人肢体或者容貌损害,听觉、视觉或者其他器官功能部分障碍或者其他对于人身健康有中度伤害的损伤。重伤则更为严重,会对身体造成重大损害。轻微伤通常不构成刑事犯罪,但可能涉及治安处罚。
当伤情鉴定达到轻伤及以上标准时,就可以追究刑事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及相关司法解释,故意伤害他人身体,致人轻伤的,构成故意伤害罪。轻伤是指使人肢体或者容貌损害,听觉、视觉或者其他器官功能部分障碍或者其他对于人身健康有中度伤害的损伤,包括轻伤一级和轻伤二级。
1、轻伤一级的界定
轻伤一级的伤害程度相对较重。比如在面部,面部单个创口或者瘢痕长度6.0cm以上;多个创口或者瘢痕长度累计10.0cm以上就属于轻伤一级。在肢体方面,四肢长骨粉碎性骨折或者两处以上骨折等情况也符合轻伤一级标准。这意味着,加害人的行为对被害人的身体造成了较为明显的损害,影响到了被害人的正常生活和身体机能。
2、轻伤二级的界定
轻伤二级的伤害程度稍轻于轻伤一级。例如面部单个创口或者瘢痕长度4.5cm以上;多个创口或者瘢痕长度累计6.0cm以上就属于轻伤二级。在人体其他部位也有相应的标准,如肋骨骨折2处以上等。虽然轻伤二级的损害程度相对较轻,但同样侵犯了被害人的身体健康权,加害人需要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
3、重伤的情况
重伤是指机体完整性遭到严重破坏或功能严重障碍。重伤分为重伤一级和重伤二级。重伤一级是指各种致伤因素所致的原发性损伤或者由原发性损伤引起的并发症,严重危及生命;遗留肢体严重残废或者重度容貌毁损;严重丧失听觉、视觉或者其他重要器官功能。重伤二级则是指各种致伤因素所致的原发性损伤或者由原发性损伤引起的并发症,危及生命;遗留肢体残废或者轻度容貌毁损;丧失听觉、视觉或者其他重要器官功能。致人重伤的,处罚更为严厉。

轻伤鉴定有着严格的流程。需要由公安机关开具伤情鉴定委托书,委托专门的鉴定机构进行鉴定。
1、委托阶段
在案件发生后,被害人应及时向公安机关报案,公安机关会根据案件情况决定是否开具伤情鉴定委托书。这是启动鉴定程序的关键步骤,只有获得合法有效的委托书,鉴定机构才会受理鉴定申请。公安机关开具委托书时,会明确鉴定的要求和目的,确保鉴定工作的针对性和准确性。
2、鉴定机构受理
被害人拿到委托书后,需到指定的鉴定机构进行鉴定。鉴定机构会对委托事项进行审查,包括委托书的真实性、有效性,以及是否符合鉴定的受理条件等。如果符合受理条件,鉴定机构会与委托人签订鉴定协议书,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同时,鉴定机构会要求被害人提供相关的病历资料、检查报告等,以便全面了解被害人的伤情。
3、鉴定实施
鉴定机构会组织专业的鉴定人员对被害人进行检查和鉴定。鉴定人员会根据相关的鉴定标准和规范,对被害人的伤情进行全面、细致的检查和评估。在鉴定过程中,可能会采用多种检查方法,如影像学检查、实验室检查等,以确保鉴定结果的准确性和科学性。鉴定人员会根据检查结果,结合相关标准,作出轻伤一级或者轻伤二级等具体的鉴定结论。
4、出具鉴定报告
鉴定完成后,鉴定机构会在规定的时间内出具鉴定报告。鉴定报告是鉴定工作的最终成果,具有法律效力。报告中会详细记载鉴定的过程、依据和结论。被害人、公安机关和司法机关等相关方会依据鉴定报告来处理案件。如果当事人对鉴定结果有异议,可以在规定的时间内申请重新鉴定。
重伤鉴定标准与刑事责任密切相关。致人重伤的,加害人面临的刑事处罚更为严厉。根据《刑法》规定,故意伤害他人身体致人重伤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
1、重伤一级的刑事责任
重伤一级的损害后果极其严重,加害人的行为对被害人的生命和健康造成了极大的威胁。例如,导致被害人植物生存状态、四肢瘫(三肢以上肌力3级以下)等情况属于重伤一级。这种情况下,加害人通常会被认定为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司法机关会依法给予较重的刑事处罚,一般会在法定刑的较高幅度内量刑。
2、重伤二级的刑事责任
重伤二级的损害程度稍轻于重伤一级,但同样对被害人的身体造成了重大损害。比如,头皮缺损面积累计75.0cm²以上;开放性颅骨骨折伴硬脑膜破裂等情况属于重伤二级。加害人也需要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量刑会根据具体情节在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的幅度内进行考量。
3、量刑的考量因素
在确定刑事责任时,除了重伤的鉴定结果外,司法机关还会考虑其他因素。如加害人的主观故意程度、是否有自首、立功等情节。如果加害人具有自首情节,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如果是累犯,则可能会从重处罚。这些因素都会影响最终的量刑结果。
综上所述,伤情鉴定标准与刑事责任紧密相连,不同的伤情鉴定结果会导致不同的法律后果。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可能还会遇到如轻微伤是否可以要求民事赔偿、伤情鉴定结果不服该如何救济等相关问题。如果您在这些方面有疑问,可以在本站免费问律师,我们的专业律师会为您提供详细的解答和法律建议。
律法果所有内容仅供参考,有问题建议咨询在线律师!内容信息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
© XunRuiCMS 2025 律法果版权所有 蜀ICP备2023034512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