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走他人遗忘物拒不归还,在法律上可能构成侵占罪,会面临刑事处罚和民事赔偿责任。侵占罪是将代为保管的他人财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拒不退还的,或者将他人的遗忘物或者埋藏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拒不交出的犯罪行为。
拿走他人遗忘物拒不归还,可能会面临刑事和民事两方面的处罚。
1、刑事处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规定,将他人的遗忘物或者埋藏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拒不交出的,构成侵占罪。数额较大的标准,各地规定有所不同,一般在5000元至2万元以上。一旦构成侵占罪,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二年以上五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侵占罪属于告诉才处理的犯罪,即只有被害人向法院提起刑事自诉,法院才会受理。
2、民事赔偿
从民事角度看,遗忘物的所有权仍然属于原主人,拿走拒不归还的行为构成不当得利。原主人有权要求行为人返还遗忘物,如果因行为人拒不归还造成了损失,还可以要求赔偿损失。例如,遗忘物是重要的业务资料,因未及时归还导致业务受损,行为人需要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拿走他人遗忘物构成犯罪主要看是否达到数额较大且拒不交出的标准。
1、数额标准
目前法律没有统一明确“数额较大”的具体金额,司法实践中,一般参考当地经济发展水平来确定。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数额较大的标准可能在2万元以上;而在经济相对不发达地区,5000元至1万元可能就会被认定为数额较大。
2、认定要点
不仅仅是达到数额标准就构成犯罪,还需要满足“拒不交出”这一条件。如果行为人在财物所有人要求返还时,及时归还了遗忘物,即使数额较大,也不构成犯罪。例如,甲拿走了乙遗忘的价值1万元的笔记本电脑,乙发现后向甲索要,甲立即归还,这种情况下甲不构成犯罪。
判定该行为需要从多个方面综合考量。
1、是否明知是遗忘物
行为人必须明知该物品是他人遗忘的。如果行为人误以为是无主物而拿走,不构成此行为。比如,在一个公共垃圾桶旁边有一个旧包,行为人以为是被丢弃的物品而拿走,就不能认定为拿走他人遗忘物。
2、是否有非法占有的故意
行为人拿走遗忘物后,具有将其据为己有的主观故意。如果只是暂时保管,等待失主寻找,不构成拒不归还。例如,在餐厅捡到顾客遗忘的钱包,服务员将其放在前台等待顾客回来寻找,就不属于非法占有。
3、是否拒不归还
当失主或者相关人员要求归还时,行为人明确表示拒绝或者以各种理由拖延不还。如失主找到行为人索要遗忘的手机,行为人谎称没捡到或者一直拖着不还,就符合拒不归还的条件。
综上所述,拿走他人遗忘物拒不归还可能会带来严重的法律后果,涉及刑事和民事责任。在生活中,遇到他人遗忘物应及时归还或妥善处理。还有如遗忘物在公共场所被多人经手,责任如何划分,侵占罪的诉讼时效是多久等相关问题。如果您在这方面有法律疑问,可以在本站免费问律师,我们将为您提供专业的法律解答。
律法果所有内容仅供参考,有问题建议咨询在线律师!内容信息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
© XunRuiCMS 2025 律法果版权所有 蜀ICP备2023034512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