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罪的刑期会根据犯罪情节的严重程度来确定。一般情形下,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单位犯该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上述规定处罚。
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罪,是指明知是犯罪所得及其产生的收益而予以窝藏、转移、收购、代为销售或者以其他方法掩饰、隐瞒的行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一十二条规定了该罪的量刑标准。
在司法实践中,一般情形下的量刑是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这里的一般情形通常是指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的数额相对不大,对司法机关正常查明犯罪、追缴犯罪所得的活动造成的阻碍较小等情况。例如,犯罪嫌疑人甲明知乙的一批电子产品是盗窃所得,仍帮忙将其转移至自己家中暂时存放,后被警方查获,该批电子产品价值数万元,甲的行为就可能在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的幅度内量刑,同时可能并处罚金或者单处罚金。
而当出现情节严重的情况时,量刑就会加重,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判断通常会综合多方面因素,如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的数额巨大;多次实施掩饰、隐瞒行为;掩饰、隐瞒的犯罪所得系重大犯罪(如抢劫、诈骗等严重犯罪)所得等。比如,犯罪嫌疑人丙长期从事收购盗窃来的机动车业务,经查明其收购的被盗机动车价值数十万元,严重干扰了司法机关对盗窃犯罪的侦查和打击,丙的行为就可能被认定为情节严重,面临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的处罚,并处罚金。
如果是单位犯该罪,对单位会判处罚金,同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上述自然人犯罪的规定进行处罚。这体现了法律对于单位犯罪同样予以严厉打击,防止单位利用自身的组织形式实施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的行为。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三百一十二条
明知是犯罪所得及其产生的收益而予以窝藏、转移、收购、代为销售或者以其他方法掩饰、隐瞒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单位犯前款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