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保候审后被逮捕再到开庭,应做好多方面应对。要确保按时参加庭审,配合司法程序;可以委托专业律师进行辩护,积极准备辩护策略;如实陈述案件事实,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在得知开庭时间后,必须严格按照法院的通知按时参加庭审。这是基本的法律要求,若无故缺席,会面临严重的法律后果,可能会被法院采取强制措施,甚至影响后续的判决结果。
委托专业律师是非常关键的一步。律师具备专业的法律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能够在庭审中为当事人提供有效的法律帮助。律师会对整个案件进行全面的分析,包括案件的事实、证据、法律适用等方面。根据具体情况制定合理的辩护策略,比如是做无罪辩护、罪轻辩护还是量刑辩护等。在庭审过程中,律师可以代表当事人进行陈述、质证、辩论等,充分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当事人自身也需要如实陈述案件事实。在法庭上,要客观、真实地讲述事情的经过,不能隐瞒或歪曲事实。因为虚假陈述不仅可能会影响法官对案件的判断,还可能会导致当事人承担更严重的法律责任。同时,当事人要积极配合司法机关的工作,遵守法庭纪律。
在庭审前,当事人还可以与律师一起整理相关的证据材料。如果有对自己有利的证据,要及时提交给法庭,以便法庭能够全面、准确地了解案件情况。当事人也可以向律师了解庭审的流程和规则,提前做好心理准备,避免在庭审过程中因为不熟悉程序而出现失误。
开庭后,要认真听取法官和对方的意见和观点。对于法官的提问,要清晰、准确地回答。如果对某些法律问题或庭审程序有疑问,可以及时向律师咨询。在整个庭审过程中,要保持冷静和理智,以平和的心态应对各种情况。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 第一百八十七条
人民法院决定开庭审判后,应当确定合议庭的组成人员,将人民检察院的起诉书副本至迟在开庭十日以前送达被告人及其辩护人。
在开庭以前,审判人员可以召集公诉人、当事人和辩护人、诉讼代理人,对回避、出庭证人名单、非法证据排除等与审判相关的问题,了解情况,听取意见。
人民法院确定开庭日期后,应当将开庭的时间、地点通知人民检察院,传唤当事人,通知辩护人、诉讼代理人、证人、鉴定人和翻译人员,传票和通知书至迟在开庭三日以前送达。公开审判的案件,应当在开庭三日以前先期公布案由、被告人姓名、开庭时间和地点。
上述活动情形应当写入笔录,由审判人员和书记员签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