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伤二级不调解的情况下,如果符合缓刑条件,可能会被判处缓刑,通常会在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的幅度内结合具体案情决定是否适用缓刑。但最终能否适用缓刑以及具体的量刑要综合多方面因素判断。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三十四条规定,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致人轻伤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而缓刑适用于被判处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同时需要满足犯罪情节较轻、有悔罪表现、没有再犯罪的危险、宣告缓刑对所居住社区没有重大不良影响等条件。
在轻伤二级不调解的案件中,不调解这一情节可能会影响法院对犯罪嫌疑人悔罪态度的判断。如果犯罪嫌疑人虽然和被害人未达成调解,但在其他方面比如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积极配合司法机关的工作、有自首、立功等情节,仍然有可能被认定为有悔罪表现。
例如,犯罪嫌疑人在案发后主动报案,如实交代自己的犯罪行为,并且在庭审中真诚悔悟,即便没有与被害人达成调解协议,法院也可能会考虑适用缓刑。不过,如果犯罪嫌疑人不仅不调解,还存在拒不认罪、态度恶劣等情况,那么适用缓刑的可能性就会降低。
案件的具体情形也很关键。如果是因民间纠纷引发的故意伤害案件,犯罪情节相对较轻,比如只是因为一时冲动、口角之争而引发的伤害行为,即便不调解,在量刑时也会有所考量。但如果是有预谋的伤害行为,手段较为恶劣,即便伤情为轻伤二级,且符合缓刑的刑期条件,也可能不会被判处缓刑。
轻伤二级不调解时能否判处缓刑以及具体判多久的缓刑,要依据案件的具体情况,结合法律规定和司法实践来综合判断。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七十三条
拘役的缓刑考验期限为原判刑期以上一年以下,但是不能少于二个月。有期徒刑的缓刑考验期限为原判刑期以上五年以下,但是不能少于一年。缓刑考验期限,从判决确定之日起计算。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七十六条
对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在缓刑考验期限内,依法实行社区矫正,如果没有本法第七十七条规定的情形,缓刑考验期满,原判的刑罚就不再执行,并公开予以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