赡养老人的协议书并不强制要求到特定部门签字。一般情况下,由赡养人与被赡养人自行签字即可生效;也可以找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如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其他亲属或中立的第三方作为见证人签字;若想要增强协议的证明力,还可到公证机构办理公证。
赡养协议本质上是一种民事合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相关规定,只要协议是赡养人和被赡养人的真实意思表示,内容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不违背公序良俗,那么赡养人与被赡养人在协议上签字或盖章后,协议即具有法律效力。这意味着,赡养协议的生效不以到特定部门签字为必要条件。
在实际操作中,为了使赡养协议更具公信力和避免后续可能出现的纠纷,可邀请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参与。居民委员会或村民委员会在了解情况后,作为见证人在赡养协议上签字。这些组织在基层社会治理中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和调解能力,他们参与见证有助于协议的顺利履行。例如,当赡养过程中出现矛盾时,居民委员会或村民委员会可以及时介入调解。
邀请其他亲属作为见证人也是常见的做法。亲属对家庭情况比较了解,其见证能够体现家庭内部对赡养安排的认可和支持。中立的第三方,如律师等专业人士,他们以专业的法律知识对协议进行审查并见证签字,能确保协议内容符合法律规定,进一步保障各方的合法权益。
若希望协议具有更强的证明力,可以到公证机构办理公证。公证机构会对协议的真实性、合法性进行严格审查,经公证的赡养协议具有更高的证据效力。在出现纠纷时,经过公证的协议更容易被法院采信。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一百四十三条
具备下列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有效:
(一)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
(二)意思表示真实;
(三)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不违背公序良俗。
《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护法》 第二十条
经老年人同意,赡养人之间可以就履行赡养义务签订协议。赡养协议的内容不得违反法律的规定和老年人的意愿。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老年人组织或者赡养人所在单位监督协议的履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