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婚不分割财产一般不会有严重不良法律后果。夫妻可以选择在离婚时暂不分割财产,之后再协商或通过诉讼分割,但可能会在后续产生一些潜在问题。
在法律层面,离婚时是否分割财产由夫妻双方自主决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相关规定,离婚时,夫妻的共同财产由双方协议处理;协议不成的,由人民法院根据财产的具体情况,按照照顾子女、女方和无过错方权益的原则判决。这意味着夫妻可以在离婚时达成一致,不进行财产分割。
不分割财产可能会带来一些潜在的后果。财产权属不清晰的问题。在离婚后,由于财产没有进行明确分割,双方对财产的权利和义务处于不确定状态。例如,对于夫妻共有的房产,如果不进行分割,在一方想要出售或抵押该房产时,可能会因为另一方的权利而受到阻碍,影响财产的正常流转和使用。
可能会引发后续纠纷。随着时间推移,双方的情况可能发生变化,对财产分割的态度和需求也可能改变。当一方想要分割财产而另一方不同意时,就容易产生纠纷。而且,时间越久,财产的情况可能越复杂,如房产增值、存款利息变化等,这会增加分割财产的难度和成本。
从保障自身权益角度看,不及时分割财产可能会使一方的权益受到损害。比如,一方可能在离婚后擅自转移、隐匿财产,导致另一方在日后分割财产时难以获得应有的份额。所以,虽然离婚不分割财产在法律上可行,但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和风险,建议夫妻在离婚时尽量对财产进行合理分割。
法律依据: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婚姻家庭编的解释(一)》 第七十条
夫妻双方协议离婚后就财产分割问题反悔,请求撤销财产分割协议的,人民法院应当受理。
人民法院审理后,未发现订立财产分割协议时存在欺诈、胁迫等情形的,应当依法驳回当事人的诉讼请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