拘留保释(在我国准确表述为取保候审)可以由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或者辩护人去办理手续。
在刑事诉讼中,取保候审是一种刑事强制措施,能让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一定条件下暂时解除羁押状态。法律赋予了多类主体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申请取保候审的权利。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本人:作为案件的直接相关人,他们有权为自己申请取保候审。在被采取拘留措施后,如果认为自己符合取保候审的条件,就可以向办案机关提出申请,并按照要求办理相关手续。
法定代理人:对于未成年人或者限制行为能力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其法定代理人可以代为申请取保候审。法定代理人通常是其父母、养父母、监护人和负有保护责任的机关、团体的代表。法定代理人基于法律规定的监护权,能够代表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利益,在其无法独立行使权利时,为其申请取保候审。
近亲属:包括夫、妻、父、母、子、女、同胞兄弟姊妹。他们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关系密切,对其情况较为了解,出于对亲人的关心和保护,也可以为其申请取保候审。近亲属在申请时,需要向办案机关说明自己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关系,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
辩护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委托的律师或者其他辩护人,根据事实和法律,提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无罪、罪轻或者减轻、免除其刑事责任的材料和意见,维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诉讼权利和其他合法权益。辩护人在刑事诉讼中具有专业的法律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能够更好地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申请取保候审,并在整个过程中提供法律帮助和支持。
无论是上述哪类主体去办理取保候审手续,都需要按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向办案机关提交书面申请,并说明申请的理由和拟采取的保证方式等内容。经办案机关审查,认为符合取保候审条件的,会作出取保候审的决定。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七十三条
拘役的缓刑考验期限为原判刑期以上一年以下,但是不能少于二个月。
有期徒刑的缓刑考验期限为原判刑期以上五年以下,但是不能少于一年。
缓刑考验期限,从判决确定之日起计算。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七十六条
对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在缓刑考验期限内,依法实行社区矫正,如果没有本法第七十七条规定的情形,缓刑考验期满,原判的刑罚就不再执行,并公开予以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