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残疾离婚时,财产分配一般先由双方协商处理;协商不成的,由人民法院根据财产的具体情况,按照照顾子女、女方和无过错方权益的原则判决。同时,法院会考虑残疾一方的实际情况,在财产分配上给予适当照顾。
在我国,离婚时财产分配遵循一定的法律规定和原则。《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八十七条明确规定,离婚时,夫妻的共同财产由双方协议处理;协议不成的,由人民法院根据财产的具体情况,按照照顾子女、女方和无过错方权益的原则判决。对于一方残疾的情况,在财产分配中会有特殊考量。
夫妻双方可以自行协商财产分配方案。这体现了当事人意思自治的原则,双方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和意愿,对共同财产进行分割。如果双方能够达成一致意见,签订离婚财产分割协议,那么该协议在不违反法律强制性规定的情况下是具有法律效力的。
若双方无法协商一致,就需要由法院进行判决。法院在判决时,会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对于残疾一方,法院通常会给予适当的照顾。因为残疾可能会导致其在生活和经济上存在一定的困难,例如可能需要更多的医疗费用、生活辅助器具等支出,劳动能力也可能受到一定限制,获取收入的能力相对较弱。
在司法实践中,法院可能会在财产份额上适当倾斜,多分配一些财产给残疾一方。同时,对于一些生活必需品,如残疾辅助器具等,会优先考虑归残疾一方所有。如果残疾一方生活困难,另一方还可能需要给予适当的帮助。根据《民法典》第一千零九十条规定,离婚时,如果一方生活困难,有负担能力的另一方应当给予适当帮助。具体办法由双方协议;协议不成的,由人民法院判决。
一方残疾离婚时财产分配会充分考虑残疾一方的实际情况,以保障其合法权益和基本生活需求。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 第四条
发生劳动争议,劳动者可以与用人单位协商,也可以请工会或者第三方共同与用人单位协商,达成和解协议。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 第五条
发生劳动争议,当事人不愿协商、协商不成或者达成和解协议后不履行的,可以向调解组织申请调解;不愿调解、调解不成或者达成调解协议后不履行的,可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对仲裁裁决不服的,除本法另有规定的外,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