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被执行人不执行法院判决时,申请人可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法院会采取多种执行措施促使被执行人履行义务。
在司法实践中,法院作出判决后,若被执行人不执行法院判决,有一系列的应对办法。申请强制执行是关键的一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规定,发生法律效力的民事判决、裁定,当事人必须履行。一方拒绝履行的,对方当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执行。申请人需在规定的时效内,一般是判决生效后两年内,向第一审人民法院或者与第一审人民法院同级的被执行的财产所在地人民法院提出强制执行申请。
法院在受理强制执行申请后,会采取多种执行措施。对于被执行人的存款,法院有权查询、冻结、划拨。法院可以通过向银行等金融机构发出协助执行通知书,要求其冻结被执行人的账户,限制其资金的流动,并在必要时将账户内的款项划拨到法院指定的账户,以清偿债务。
对于被执行人的收入,法院有权扣留、提取。比如被执行人有工作单位,法院可以要求其工作单位协助,从其工资收入中按月扣除一定的金额用于执行判决。
对于被执行人的财产,法院有权查封、扣押、拍卖、变卖。法院会对被执行人名下的房产、车辆等财产进行查封,限制其处分权。如果被执行人仍不履行义务,法院可以对查封、扣押的财产进行拍卖、变卖,将所得款项用于偿还债务。
被执行人还可能会面临信用惩戒。法院会将其纳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在政府采购、招标投标、行政审批、政府扶持、融资信贷、市场准入、资质认定等方面予以信用惩戒。同时,被执行人还可能被限制高消费,不能乘坐飞机、高铁,不能在星级以上宾馆、酒店等场所进行高消费等。情节严重的,被执行人还可能会被追究刑事责任,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规定,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法律依据:
《工伤保险条例》 第三十三条
职工因工作遭受事故伤害或者患职业病需要暂停工作接受工伤医疗的,在停工留薪期内,原工资福利待遇不变,由所在单位按月支付。
停工留薪期一般不超过12个月。伤情严重或者情况特殊,经设区的市级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确认,可以适当延长,但延长不得超过12个月。工伤职工评定伤残等级后,停发原待遇,按照本章的有关规定享受伤残待遇。工伤职工在停工留薪期满后仍需治疗的,继续享受工伤医疗待遇。
生活不能自理的工伤职工在停工留薪期需要护理的,由所在单位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