拘留37天之后,可能出现的程序有逮捕、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或者释放。
在我国刑事诉讼程序中,拘留37天是针对流窜作案、多次作案、结伙作案的重大嫌疑分子的最长拘留期限。这37天包含了公安机关提请人民检察院审查批准逮捕的30天,以及人民检察院审查批准逮捕的7天。
逮捕:如果人民检察院经审查认为犯罪嫌疑人符合逮捕条件,就会作出批准逮捕的决定。公安机关会根据该决定对犯罪嫌疑人执行逮捕,犯罪嫌疑人会被继续羁押在看守所。此后,案件会进入侦查羁押阶段,公安机关会继续对案件进行侦查,收集、调取犯罪嫌疑人有罪或者无罪、罪轻或者罪重的证据材料。一般情况下,侦查羁押期限不得超过二个月。案情复杂、期限届满不能终结的案件,可以经上一级人民检察院批准延长一个月。
取保候审或监视居住:若人民检察院不批准逮捕,但案件需要继续侦查,并且符合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条件的,公安机关会依法对犯罪嫌疑人采取取保候审或者监视居住的强制措施。取保候审是指犯罪嫌疑人提供保证人或者交纳保证金,保证随传随到,不逃避或妨碍侦查、起诉和审判。监视居住则是指在公安机关指定的住所或犯罪嫌疑人的住处,对其活动进行监视。
释放:当人民检察院作出不批准逮捕的决定,并且公安机关认为没有继续侦查的必要,或者不符合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条件时,会立即释放犯罪嫌疑人,并发放释放证明。这意味着犯罪嫌疑人不再受到刑事强制措施的限制,恢复人身自由。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四百七十条
合同的内容由当事人约定,一般包括下列条款:
(一)当事人的姓名或者名称和住所;
(二)标的;
(三)数量;
(四)质量;
(五)价款或者报酬;
(六)履行期限、地点和方式;
(七)违约责任;
(八)解决争议的方法。
当事人可以参照各类合同的示范文本订立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