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达到立案标准一般不会进行刑事处罚,但可能会面临行政处罚,或通过民事途径解决纠纷。
在法律体系中,立案标准通常是区分刑事犯罪与非犯罪行为的重要界限。当行为未达到刑事立案标准时,一般不会启动刑事诉讼程序,也就不会受到刑事处罚。刑事处罚是针对犯罪行为的严厉制裁,如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等主刑,以及罚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等附加刑。
未达到刑事立案标准并不意味着行为人无需承担任何责任。在很多情况下,可能会受到行政处罚。行政处罚是行政机关依法对违反行政管理秩序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以减损权益或者增加义务的方式予以惩戒的行为。例如,在治安管理方面,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对于一些尚不构成犯罪的违法行为,如殴打他人但情节较轻未达到故意伤害罪立案标准的,可能会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再如,在市场监管领域,对于一些轻微的违法经营行为,可能会给予警告、罚款、没收违法所得等行政处罚。
若行为给他人造成了损害,即使未达到刑事立案标准,受害人也可以通过民事途径来维护自己的权益。民事责任主要是补偿性的,常见的承担方式有停止侵害、排除妨碍、消除危险、返还财产、恢复原状、赔偿损失、赔礼道歉等。例如,在民事侵权案件中,行为人因过错侵害他人民事权益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即使其行为不构成刑事犯罪,但给受害人造成了财产损失或人身伤害,受害人可以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要求行为人承担相应的民事赔偿责任。
没达到立案标准虽不会受到刑事处罚,但仍可能面临行政处罚或承担民事责任,具体情况需根据不同的法律规定和案件事实来确定。

法律依据:
《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 第一百七十八条
公安机关接受案件后,经审查,认为有犯罪事实需要追究刑事责任,且属于自己管辖的,经县级以上公安机关负责人批准,予以立案;认为没有犯罪事实,或者犯罪事实显著轻微不需要追究刑事责任,或者具有其他依法不追究刑事责任情形的,经县级以上公安机关负责人批准,不予立案。
对有控告人的案件,决定不予立案的,公安机关应当制作不予立案通知书,并在三日以内送达控告人。
决定不予立案后又发现新的事实或者证据,或者发现原认定事实错误,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的,应当及时立案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