渎职不构成犯罪的,通常会根据具体情况给予相应的行政处分、纪律处分等,同时可能要求行为人承担赔偿损失等责任,还会对其进行批评教育以促使其改正。
行政处分是对渎职但不构成犯罪行为的常见处理方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以及相关行政法律法规,对于存在渎职行为的公职人员,会依据情节轻重给予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开除等不同程度的行政处分。例如,某公务员在工作中存在轻微的失职行为,未造成严重后果,可能会被给予警告处分,期限一般为6个月,在此期间其晋升职务和级别会受到一定限制。
纪律处分方面,对于党员干部的渎职行为,还会依据《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进行处理。如果党员存在工作中不负责任或者疏于管理等渎职表现,会根据情节给予党内警告、严重警告、撤销党内职务、留党察看、开除党籍等纪律处分。这不仅体现了党组织对党员的严格要求,也有助于维护党的纪律和形象。
除了上述处分外,还可能要求渎职行为人承担赔偿损失的责任。如果其渎职行为给国家、集体或者他人造成了经济损失,相关单位或个人有权要求其进行赔偿。比如,某工作人员因工作疏忽导致单位设备损坏,单位可以要求其承担维修或更换设备的费用。
对渎职行为人进行批评教育也是重要的处理手段。通过谈话、培训等方式,使其认识到自身行为的错误和危害,增强责任意识和法律意识,避免再次出现类似的渎职行为。相关部门也会加强监督管理,完善工作制度和流程,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渎职行为的发生。对于渎职不构成犯罪的行为,会综合运用多种手段进行处理,以达到惩戒和教育的目的。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三百九十七条
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滥用职权或者玩忽职守,致使公共财产、国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徇私舞弊,犯前款罪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