拘役案底不会自动消除。案底即犯罪记录,一旦产生就会永久保存。
案底是指某人过去犯法或犯罪行为的记录,又称为"前科"。拘役是我国刑法规定的主刑之一,是短期剥夺犯罪分子人身自由,并就近实行强制劳动改造的刑罚方法。当一个人被判处拘役,意味着其实施了犯罪行为,相关的犯罪记录会被司法机关留存。
从法律规定层面来看,目前没有任何法律规定拘役案底可以自动消除。我国对于犯罪记录的管理有着严格的规定。根据《关于建立犯罪人员犯罪记录制度的意见》等相关规定,犯罪人员信息登记机关录入的信息应当包括犯罪人员的基本情况、检察机关(自诉人)和审判机关的名称、判决书编号、判决确定日期、罪名、所判处刑罚以及刑罚执行情况等。这些信息会长期保存,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自动抹去。
从实际影响角度分析,案底的存在会对个人产生多方面的影响。在就业方面,一些特定的职业,如公务员、律师、法官、检察官、警察等,通常要求从业者具有良好的品行和无犯罪记录。有拘役案底的人员在报考这些岗位时,可能会因为案底而无法通过政审。在生活中,案底也可能会给当事人带来一些社会舆论压力和心理负担。
虽然案底不会自动消除,但对于犯罪时不满十八周岁,被判处五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罚的未成年人,实行犯罪记录封存制度。犯罪记录被封存的,不得向任何单位和个人提供,但司法机关为办案需要或者有关单位根据国家规定进行查询的除外。依法进行查询的单位,应当对被封存的犯罪记录的情况予以保密。不过这也并非是消除案底,只是进行了一定程度的限制公开。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 第二百八十六条
犯罪的时候不满十八周岁,被判处五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罚的,应当对相关犯罪记录予以封存。
犯罪记录被封存的,不得向任何单位和个人提供,但司法机关为办案需要或者有关单位根据国家规定进行查询的除外。依法进行查询的单位,应当对被封存的犯罪记录的情况予以保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