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暴情况下抚养权判定通常会倾向于未实施家暴的一方。法院以最有利于未成年子女成长为原则,综合多方面因素考量,有家暴行为的一方在争取抚养权时处于明显劣势。
在涉及家暴的抚养权判定中,法律明确规定要以保障未成年子女的健康成长为核心准则。从法律层面来看,《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八十四条规定,离婚后,不满两周岁的子女,以由母亲直接抚养为原则。已满两周岁的子女,父母双方对抚养问题协议不成的,由人民法院根据双方的具体情况,按照最有利于未成年子女的原则判决。子女已满八周岁的,应当尊重其真实意愿。
对于有家暴行为的一方,其行为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可能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身体上的伤害可能导致孩子受伤、残疾等,而心理上的创伤可能更为持久,如恐惧、焦虑、自卑等心理问题。法院在审理抚养权案件时,会将家暴这一情节作为重要的考量因素。
如果家暴行为发生在父母之间,孩子长期处于这样的环境中,会让孩子缺乏安全感,影响其正常的性格发展和社交能力。如果家暴直接针对孩子,那更是严重违背了抚养义务,会成为法院否定其抚养权的关键因素。
在具体判定过程中,法院会要求双方提供相关证据。未实施家暴的一方可以提供报警记录、医院诊断证明、伤情照片、证人证言等证据来证明对方存在家暴行为。而实施家暴的一方若想争取抚养权,需要证明自己已经改正错误,并且不会对孩子的成长造成不利影响,但这往往具有较大难度。
除了家暴因素外,法院还会考虑双方的经济状况、教育背景、生活环境等因素。但总体而言,家暴行为会使一方在抚养权争夺中处于极为不利的地位,法院通常会将抚养权判给未实施家暴且能为孩子提供更健康成长环境的一方。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一千零八十四条
父母与子女间的关系,不因父母离婚而消除。离婚后,子女无论由父或者母直接抚养,仍是父母双方的子女。
离婚后,父母对于子女仍有抚养、教育、保护的权利和义务。
离婚后,不满两周岁的子女,以由母亲直接抚养为原则。已满两周岁的子女,父母双方对抚养问题协议不成的,由人民法院根据双方的具体情况,按照最有利于未成年子女的原则判决。子女已满八周岁的,应当尊重其真实意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