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律法果
0

逃逸和离开现场的区别在哪

2025-10-25 17:29:17
0 浏览
推荐律师
赵宾
执业认证
实名认证
北京磐慧律师事务所
咨询律师

逃逸和离开现场的主要区别在于主观目的和行为性质。逃逸是为逃避法律追究而故意逃离,具有主观恶意;离开现场可能是因其他合理原因,并非为逃避责任。

从主观目的来看,逃逸行为的核心特征是行为人主观上具有逃避法律追究的故意。例如在交通事故中,肇事者撞人后,害怕承担民事赔偿责任、刑事责任,于是立即驾车或弃车逃离事故现场,这种行为就是典型的逃逸。其主观上就是不想面对事故后续的法律处理,试图逃脱应承担的责任。而离开现场,可能存在多种合理的主观原因。比如,当事人可能是因为受伤需要紧急就医,在现场无法得到及时救治的情况下,为了挽救自己的生命而离开。或者是为了寻求帮助,在事故发生后现场没有救援力量,当事人只能去附近寻找救援人员等。

从行为性质上来说,逃逸是一种违法行为,会面临更为严重的法律后果。在交通事故中,根据相关法律规定,肇事逃逸者可能会被认定为承担事故的全部责任。并且,如果造成人员重伤、死亡或者重大财产损失,逃逸者还可能构成交通肇事罪,并且逃逸情节会加重其刑罚。而正常的离开现场,只要当事人能够证明自己离开是有合理原因,且事后积极配合相关部门处理事故,一般不会被认定为违法。例如,因送伤者就医离开现场,只要保留好相关就医记录,及时向警方说明情况,就不会受到逃逸的处罚。

从证据认定方面,判断是逃逸还是正常离开现场需要结合多方面证据。警方会通过现场勘查、证人证言、监控视频等综合判断当事人的主观目的。如果监控显示当事人在事故发生后没有任何停留,直接快速驾车离开,且事后一段时间内也未主动联系警方,这种情况更倾向于认定为逃逸。而如果有证据表明当事人在离开前有尝试救助伤者、留下联系方式等行为,并且能够说明离开的合理理由,那么就可能被认定为正常离开现场。

逃逸和离开现场的区别在哪(0)

法律依据:

《道路交通事故处理程序规定》 第一百一十二条

(一)“交通肇事逃逸”,是指发生道路交通事故后,当事人为逃避法律责任,驾驶或者遗弃车辆逃离道路交通事故现场以及潜逃藏匿的行为。

(二)“深度调查”,是指以有效防范道路交通事故为目的,对道路交通事故发生的深层次原因以及道路交通安全相关因素开展延伸调查,分析查找安全隐患及管理漏洞,并提出从源头解决问题的意见和建议的活动。

(三)“检验报告、鉴定意见确定”,是指检验报告、鉴定意见复印件送达当事人之日起三日内,当事人未申请重新检验、鉴定的,以及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批准重新检验、鉴定,鉴定机构出具检验报告、鉴定意见的。

(四)“外国人”,是指不具有中国国籍的人。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文章版权律法果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遇到法律疑问?
专业律师作答,预计3分钟获得回答
立即咨询
24小时免费咨询
问题答疑
最近已为315人解答法律疑问
手机提问 扫码提问更快捷 手机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