羁押犯人指的是司法机关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采取限制其人身自由,将其关押在特定场所的一种强制措施。
在法律体系中,羁押是保障刑事诉讼顺利进行的重要手段。从适用对象来看,主要包括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犯罪嫌疑人是在侦查和审查起诉阶段,被怀疑实施了犯罪行为的人;被告人则是在审判阶段,被指控犯罪并接受审判的人。
羁押的目的具有多重性。是为了防止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实施逃跑行为。如果他们逃脱,会使刑事诉讼无法正常开展,耗费大量的司法资源去追捕,影响司法效率和法律的权威性。避免其干扰证人作证和毁灭证据。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能会通过威胁、引诱等方式干扰证人,或者销毁与案件有关的证据,从而阻碍司法机关查明案件事实。对于一些具有社会危险性的人员,羁押可以防止其继续实施犯罪行为,保障社会的安全和稳定。
羁押有严格的法律规定和程序。在我国,羁押通常需要有合法的依据,如刑事拘留、逮捕等。公安机关在符合法定条件下,可以对犯罪嫌疑人先行拘留;人民检察院批准或者决定、人民法院决定逮捕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会被羁押。同时,羁押的期限也有明确限制,不同的诉讼阶段羁押期限不同,并且在特殊情况下可以依法延长,但不能无限制地羁押。司法机关必须严格按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和期限进行羁押,以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合法权益。如果违反法律规定超期羁押,相关责任人可能会承担法律责任。
羁押犯人是司法机关为了保证刑事诉讼的顺利进行,依法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采取的限制人身自由的措施,它在维护法律秩序和保障司法公正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必须在法律的框架内进行。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 第九十条
人民检察院对于公安机关提请批准逮捕的案件进行审查后,应当根据情况分别作出批准逮捕或者不批准逮捕的决定。对于批准逮捕的决定,公安机关应当立即执行,并且将执行情况及时通知人民检察院。对于不批准逮捕的,人民检察院应当说明理由,需要补充侦查的,应当同时通知公安机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