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律法果
0

扰乱公共秩序罪的认定标准是什么意思

2025-10-17 12:11:41
0 浏览
推荐律师
黄志敏
执业认证
实名认证
福建格中律师事务所
咨询律师

扰乱公共秩序罪认定标准是指判断某一行为是否构成扰乱公共秩序罪以及构成何种具体扰乱公共秩序犯罪的准则和依据。它为司法实践中准确区分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提供了明确的界限。

扰乱公共秩序罪并不是一个具体的罪名,而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分则第六章第一节规定的一类犯罪的统称,这类犯罪侵犯的客体是社会公共秩序。认定标准具有重要意义,它有助于维护法律的公正和权威,保障社会的正常运转。

从犯罪构成要件来看,认定扰乱公共秩序罪首先要考虑主体。一般来说,这类犯罪的主体多数为一般主体,即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例如,聚众扰乱社会秩序罪,只要是符合上述条件的人都可能成为犯罪主体。

主观方面,行为人通常具有故意的心理状态。也就是说,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扰乱公共秩序,仍然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的发生。比如,寻衅滋事罪,行为人往往是出于耍威风、取乐等不健康动机,故意实施寻衅滋事行为。

客观方面,不同的具体犯罪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例如,妨害公务罪表现为以暴力、威胁方法阻碍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依法执行职务;聚众扰乱公共场所秩序、交通秩序罪表现为聚众扰乱车站、码头、民用航空站、商场、公园、影剧院、展览会、运动场或者其他公共场所秩序,聚众堵塞交通或者破坏交通秩序,抗拒、阻碍国家治安管理工作人员依法执行职务等行为。

在司法实践中,还需要考虑行为的情节和后果。如果行为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比如,偶尔的轻微的扰乱公共秩序行为,可能通过治安管理处罚来处理,而不构成犯罪。对于一些需要造成一定后果才构成犯罪的罪名,如聚众扰乱社会秩序罪,要求必须是致使工作、生产、营业和教学、科研、医疗无法进行,造成严重损失的,才构成犯罪。

扰乱公共秩序罪的认定标准是一个综合的体系,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考量,以确保准确打击犯罪,维护社会公共秩序。

扰乱公共秩序罪的认定标准是什么意思(0)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二百七十八条

煽动群众暴力抗拒国家法律、行政法规实施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文章版权律法果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遇到法律疑问?
专业律师作答,预计3分钟获得回答
立即咨询
24小时免费咨询
问题答疑
最近已为210人解答法律疑问
手机提问 扫码提问更快捷 手机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