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法律体系中,明确规定犯罪的时候不满十八周岁的人不适用死刑。这体现了对未成年人特殊保护的原则,基于未成年人身心发育尚未成熟、可塑性强等特点。从立法目的来看,旨在给予未成年人改过自新的机会,促进其重新回归社会。在司法实践中,也严格遵循这一规定,不存在未成年被判死刑的案例。
在我国,法律明确规定犯罪的时候不满十八周岁的人不适用死刑。这一规定是基于未成年人身心发育尚未成熟,在认知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上相对较弱,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和可改造性。
1、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四十九条明确规定,犯罪的时候不满十八周岁的人和审判的时候怀孕的妇女,不适用死刑。这里的不适用死刑,既包括不适用死刑立即执行,也包括不适用死刑缓期二年执行。
2、立法目的
法律作出这样的规定,是为了体现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给予他们改过自新的机会,促使他们重新回归社会。如果对未成年人适用死刑,不仅违背了人道主义精神,也不利于未成年人的教育和改造。
3、司法实践
在司法实践中,严格遵循这一规定,从未出现过对未成年人判处死刑的案例。司法机关在处理涉及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时,会综合考虑各种因素,采取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

对于未成年犯罪的量刑,法律有专门的规定和考量。总体上,要遵循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根据未成年人的年龄、犯罪情节等因素综合判断。
1、不同年龄段的量刑区别
已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已满十二周岁不满十四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罪,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情节恶劣,经最高人民检察院核准追诉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2、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对于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这是因为未成年人在生理和心理上还不够成熟,对自己的行为可能缺乏足够的认识和控制能力。
3、特殊的量刑措施
在司法实践中,对于未成年人犯罪,还会采取一些特殊的量刑措施,如适用缓刑、社区矫正等,以更好地实现教育和改造的目的。
避免未成年人走上犯罪道路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努力,为未成年人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1、家庭方面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要加强对孩子的教育和监管,关注孩子的心理和行为变化,给予他们足够的关爱和引导。同时,要树立良好的榜样,培养孩子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2、学校方面
学校要加强对学生的法制教育和道德教育,将法制教育纳入课程体系,通过多种形式让学生了解法律知识,增强法律意识。学校要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及时发现和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
3、社会方面
社会要为未成年人提供健康的成长环境,加强对文化市场的监管,减少不良文化对未成年人的影响。同时,要建立健全未成年人保护机制,为未成年人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支持。
综上所述,我国法律明确禁止对未成年人适用死刑,这是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对于未成年犯罪的量刑有专门的规定,并且在司法实践中遵循教育为主的原则。为了避免未成年人走上犯罪道路,家庭、学校和社会都应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如果你还有关于未成年人法律保护、犯罪量刑等相关问题,欢迎在本站免费问律师,我们将为你提供专业的法律解答。
律法果所有内容仅供参考,有问题建议咨询在线律师!内容信息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
© XunRuiCMS 2025 律法果版权所有 蜀ICP备2023034512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