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地人欠账起诉对方,需要先确定管辖法院,准备好相关证据和起诉状,然后向法院提交起诉材料,缴纳诉讼费用,等待法院审理判决。
确定管辖法院至关重要。根据法律规定,一般情况下是“原告就被告”原则,即要到被告住所地的法院起诉。若被告住所地与经常居住地不一致,由经常居住地人民法院管辖。经常居住地是指公民离开住所地至起诉时已连续居住一年以上的地方,但公民住院就医的地方除外。不过,如果是合同纠纷,合同履行地的法院也有管辖权。比如借款合同,如果双方没有约定合同履行地,那么接受货币一方所在地(通常是债权人所在地)为合同履行地,债权人可以在自己所在地的法院起诉。
要准备好起诉所需的材料。最重要的是证据,证据是胜诉的关键。常见的证据包括借条、欠条、转账记录、聊天记录、通话录音等,这些证据要能够证明双方存在债权债务关系,以及欠款的金额、时间等关键信息。同时,还需要撰写起诉状,起诉状应当记明下列事项:原告和被告的姓名、性别、年龄、民族、职业、工作单位、住所、联系方式等基本信息;诉讼请求和所根据的事实与理由;证据和证据来源,证人姓名和住所。
将准备好的起诉材料提交给有管辖权的法院。法院在收到材料后,会进行审查,符合起诉条件的,会在七日内立案,并通知当事人;不符合起诉条件的,会在七日内作出裁定书,不予受理。
立案后,按照法院的要求缴纳诉讼费用。诉讼费用的多少根据案件的性质和标的额来确定。之后,就等待法院安排开庭审理。在庭审过程中,要充分陈述自己的观点,出示证据,进行辩论。法院会根据双方的证据和陈述,依法作出判决。如果对方不履行判决,胜诉方可以在规定的时间内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 第一百二十三条
起诉应当向人民法院递交起诉状,并按照被告人数提出副本。
书写起诉状确有困难的,可以口头起诉,由人民法院记入笔录,并告知对方当事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 第一百二十八条
人民法院应当在立案之日起五日内将起诉状副本发送被告,被告应当在收到之日起十五日内提出答辩状。答辩状应当记明被告的姓名、性别、年龄、民族、职业、工作单位、住所、联系方式;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名称、住所和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的姓名、职务、联系方式。人民法院应当在收到答辩状之日起五日内将答辩状副本发送原告。
被告不提出答辩状的,不影响人民法院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