违法建筑买卖合同一般被认定为无效。但在一定条件下,合同涉及的占有、使用等权益处理有特殊规定。
根据我国相关法律规定,违法建筑是指未经规划土地主管部门批准,未领取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或临时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擅自建筑的建筑物和构筑物。从法律层面来看,违法建筑因其建设行为违反了法律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不具有合法性。
合同无效的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规定,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而建造违法建筑违反了《城乡规划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强制性规定,基于违法建筑签订的买卖合同也因此不具有法律效力。因为合同标的物本身不合法,无法实现合法的物权转移,也就不能达到合同目的。例如,甲将自己未经审批建造的房屋卖给乙,该买卖合同会因房屋是违法建筑而被认定无效。
合同无效后的处理:合同被认定无效后,因该合同取得的财产,应当予以返还;不能返还或者没有必要返还的,应当折价补偿。有过错的一方应当赔偿对方因此所受到的损失,双方都有过错的,应当各自承担相应的责任。在违法建筑买卖合同中,如果买方已经支付了购房款,卖方应返还购房款;如果买方已经占有使用了违法建筑,可能需要参照市场租金标准支付一定的房屋占有使用费。
特殊情况:虽然违法建筑买卖合同整体无效,但在司法实践中,对于违法建筑的占有、使用权益,法院可能会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处理。比如,在合同无效后,对于买受人因使用该建筑所获得的收益,可能会根据双方的过错程度进行合理分配。不过,这并不改变合同本身无效的性质,也不能使违法建筑变为合法建筑。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一百四十三条
具备下列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有效:
(一)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
(二)意思表示真实;
(三)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不违背公序良俗。
第一百四十六条
行为人与相对人以虚假的意思表示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
以虚假的意思表示隐藏的民事法律行为的效力,依照有关法律规定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