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情况下,失踪24小时后可以报警。但如果有证据表明失踪人员可能面临人身安全危险,或者存在遭受侵害的可能,不受24小时限制,应立即报警。
在日常生活中,对于人员失联情况,很多人都关心何时能够报警寻求警方帮助。通常来说,按照普遍认知和一些常规做法,失踪24小时是一个常见的报警时间节点。这是因为在很多情况下,一个人短时间的失联可能是由于各种正常原因,比如临时有事未及时告知他人、通讯工具出现问题等。经过24小时,这些正常情况导致的失联往往能够得到解决,如果仍然联系不上,就有必要引起重视并报警。
法律并没有明确规定必须要等失踪24小时才能报警。特别是当有迹象显示失踪人员可能处于危险之中时,比如失踪者患有严重疾病、精神状态不稳定;或者失踪现场有打斗、血迹等可能遭受侵害的迹象;又或者失踪者是儿童、老年人等弱势群体,这些情况下都应该第一时间报警。警方会根据具体情况展开调查和寻找工作。
对于一些特殊情况,如涉及拐卖妇女儿童等犯罪行为,一旦发现相关迹象,也应迅速报警。警方会启动相应的侦查程序,以保障失踪人员的生命安全和合法权益。在遇到人员失踪情况时,要根据具体情形判断是否需要及时报警,而不能单纯拘泥于24小时的时间限制。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 第一百一十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有犯罪事实或者犯罪嫌疑人,有权利也有义务向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或者人民法院报案或者举报。
被害人对侵犯其人身、财产权利的犯罪事实或者犯罪嫌疑人,有权向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或者人民法院报案或者控告。
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或者人民法院对于报案、控告、举报,都应当接受。对于不属于自己管辖的,应当移送主管机关处理,并且通知报案人、控告人、举报人;对于不属于自己管辖而又必须采取紧急措施的,应当先采取紧急措施,然后移送主管机关。
犯罪人向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或者人民法院自首的,适用第三款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