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杀不一定会判死刑。误杀在法律上可能涉及过失致人死亡罪或防卫过当等情况,通常不会判处死刑;但如果符合故意杀人罪的构成要件,在情节特别恶劣等情况下,有可能会判处死刑。
在我国刑法体系中,“误杀”并非一个准确的法律术语,与之相关的罪名主要有过失致人死亡罪、防卫过当致人死亡以及部分符合故意杀人特征的情况。
首先来看过失致人死亡罪。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三十三条规定,过失致人死亡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这表明在过失导致他人死亡的情形下,刑罚一般不会达到死刑的程度。例如,甲在操作机器时,因疏忽大意没有注意到乙在机器附近,导致乙被机器伤害致死,这种情况下甲构成过失致人死亡罪,通常不会被判处死刑。
防卫过当致人死亡。《刑法》第二十条规定,正当防卫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对正在进行行凶、杀人、抢劫、强奸、绑架以及其他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采取防卫行为,造成不法侵害人伤亡的,不属于防卫过当,不负刑事责任。如果防卫行为明显超过必要限度致人死亡,虽然要承担刑事责任,但基于其防卫的前提,也不会轻易判处死刑。
如果所谓的“误杀”实际上符合故意杀人罪的构成要件,且犯罪情节特别恶劣,后果极其严重,那么就有可能被判处死刑。比如,行为人主观上具有非法剥夺他人生命的故意,客观上实施了杀害他人的行为,并且造成了他人死亡的结果,同时存在手段极其残忍、动机极其卑劣等情形,就可能面临死刑的判决。“误杀”是否会判死刑需要结合具体的案件事实和法律规定来综合判断。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十五条
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是过失犯罪。
过失犯罪,法律有规定的才负刑事责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二百三十三条
过失致人死亡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