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损害赔偿数额根据侵权人的过错程度、侵害的手段、场合、行为方式等具体情节、侵权行为所造成的后果、侵权人的获利情况、侵权人承担责任的经济能力以及受诉法院所在地平均生活水平等因素确定。
侵权人的过错程度是确定精神损害赔偿数额的重要因素之一。一般来说,故意侵权比过失侵权给受害人造成的精神伤害更大,因此在确定赔偿数额时,故意侵权的赔偿数额往往会相对较高。例如,故意诽谤他人名誉与因疏忽传播不实信息导致他人名誉受损,在赔偿数额上会有所不同。
侵害的手段、场合、行为方式等具体情节也会影响赔偿数额。如果侵权行为手段恶劣、在公开场合进行或者采用了特别不当的行为方式,会加重受害人的精神痛苦,赔偿数额也会相应提高。比如,在公众集会上对他人进行侮辱与在私下场合的言语冒犯,前者的赔偿数额可能会更高。
侵权行为所造成的后果是关键考量因素。如果侵权行为导致受害人出现严重的精神障碍,如抑郁症、焦虑症等,或者对其正常生活、工作、社交产生重大影响,赔偿数额会较高。相反,如果后果相对较轻,赔偿数额则会较低。
侵权人的获利情况也会纳入考虑范围。如果侵权人通过侵权行为获得了经济利益,那么赔偿数额可能会相应增加,以体现对侵权行为的制裁和对受害人的补偿。
侵权人承担责任的经济能力也不容忽视。在确定赔偿数额时,需要考虑侵权人是否有能力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如果赔偿数额过高,超出了侵权人的经济承受能力,可能会导致判决难以执行。
受诉法院所在地平均生活水平也是一个重要因素。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生活成本不同,精神损害赔偿数额也会有所差异。在经济发达地区,由于生活水平较高,赔偿数额可能会相对较高;而在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赔偿数额则会相应降低。
法律依据: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 第五条
精神损害的赔偿数额根据以下因素确定:
(一)侵权人的过错程度,但是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二)侵权行为的目的、方式、场合等具体情节;
(三)侵权行为所造成的后果;
(四)侵权人的获利情况;
(五)侵权人承担责任的经济能力;
(六)受理诉讼法院所在地的平均生活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