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结婚买房存在诸多后果,包括法律层面的婚姻关系变动风险、财产分割问题,以及信用和道德层面的不良影响等。
从法律角度来看,假结婚在法律上并不存在这一概念,只要男女双方依法进行了结婚登记,婚姻关系即受法律保护。一旦登记结婚,双方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获得的财产通常会被认定为夫妻共同财产。如果在假结婚买房过程中,房产登记在双方名下,那么在法律上该房产属于夫妻共同财产。后续若双方产生纠纷,另一方可能会主张分割房产,即便有私下约定,也可能因违反公序良俗等原因不被法院认可,从而导致当事人遭受财产损失。
在婚姻关系方面,虽然是假结婚,但婚姻状态的改变会对双方产生实际影响。例如,一方在假结婚期间可能会面临真结婚对象的误解,影响其正常的恋爱和婚姻生活。而且,若一方在假结婚期间突然改变主意,不愿意配合办理离婚手续,另一方可能需要通过法律途径解决,这不仅耗费时间和精力,还可能引发更多的矛盾和纠纷。
从信用和道德层面讲,假结婚买房是一种不诚信的行为。这种行为违反了社会公德和诚实信用原则,可能会影响当事人的社会声誉。同时,如果被相关部门发现,可能会面临行政处罚。比如,房地产调控政策是为了维护房地产市场的健康稳定发展,假结婚买房的行为破坏了政策的公平性和严肃性,相关部门可能会对当事人采取限制购房资格、罚款等措施。这种行为还可能会被记录在个人信用档案中,对其今后的贷款、信用卡申请等金融活动产生不利影响。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一千零八十七条
离婚时,夫妻的共同财产由双方协议处理;协议不成的,由人民法院根据财产的具体情况,按照照顾子女、女方和无过错方权益的原则判决。
对夫或者妻在家庭土地承包经营中享有的权益等,应当依法予以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