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保候审并不存在绝对的“安全”时间界定。一般情况下,取保候审的最长期限是12个月,在这期间案件会继续侦查、审查起诉和审判。如果在取保候审期限届满时,司法机关没有变更强制措施、撤销案件或作出有罪判决等,当事人可能相对较为安全,但也不能完全排除后续司法程序的变化。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规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取保候审最长不得超过十二个月。在这十二个月内,案件的侦查、审查起诉和审判工作会持续进行。
在侦查阶段,公安机关会继续收集证据,查明案件事实。如果在取保候审期间发现了新的证据,或者认为犯罪嫌疑人的行为构成犯罪需要追究刑事责任,可能会变更强制措施,例如将犯罪嫌疑人重新羁押。
进入审查起诉阶段后,检察机关会对案件进行全面审查。如果检察机关认为犯罪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依法应当追究刑事责任的,会向人民法院提起公诉。即使已经取保候审较长时间,也不意味着不会被起诉。
案件到了审判阶段,人民法院会根据查明的事实和证据作出判决。如果被认定有罪,犯罪嫌疑人可能会被判处刑罚,而刑罚的执行方式可能会与取保候审的状态不同。
如果在取保候审期限届满时,司法机关决定解除取保候审措施,并且没有发现新的证据或线索,案件可能会逐渐终结,当事人相对来说就会处于较为安全的状态。但这也不排除未来如果有新的证据出现,司法机关重新启动相关程序的可能性。
还有一种情况是,在取保候审期间,犯罪嫌疑人遵守相关规定,司法机关经过审查认为不应当追究刑事责任,从而撤销案件。这种情况下,犯罪嫌疑人可以说是真正安全了。但无论如何,取保候审期间以及期限届满后,都不能简单地以时间来判定是否安全,而要综合考虑案件的具体进展和司法机关的决定。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一千零八十七条
离婚时,夫妻的共同财产由双方协议处理;协议不成的,由人民法院根据财产的具体情况,按照照顾子女、女方和无过错方权益的原则判决。对夫或者妻在家庭土地承包经营中享有的权益等,应当依法予以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