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人死亡后逃逸指行为人在实施犯罪行为导致他人死亡后,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逃逸致人死亡是指行为人在交通肇事等行为后因逃逸致使被害人因得不到及时救助而死亡,二者在死亡时间节点、主观故意、刑罚程度上存在明显差异。
二者死亡时间节点不同。致人死亡后逃逸,被害人的死亡时间是在行为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当时或很短时间内,也就是说,即便行为人不逃逸,被害人也很可能会死亡。例如,甲开车超速撞向乙,乙当场被撞得重伤,在送医途中死亡,而甲害怕担责直接逃离现场,这就是致人死亡后逃逸。而逃逸致人死亡中,被害人在行为人肇事时并未死亡,是因为行为人逃逸,使得被害人未能得到及时的救治才死亡。比如丙撞了丁,丁只是受了伤,但丙逃逸了,丁因流血过多得不到及时救助而死亡,这属于逃逸致人死亡。
主观故意方面有区别。致人死亡后逃逸中,行为人主观上主要是为了逃避法律的制裁,对被害人死亡结果的发生在实施犯罪行为时可能是过失心态。而逃逸致人死亡中,行为人不仅有逃避法律制裁的故意,同时对被害人可能因得不到救助而死亡这种结果持一种放任的间接故意心态。
刑罚程度不同。根据我国刑法规定,致人死亡后逃逸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而逃逸致人死亡的,处罚更为严重,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这是因为逃逸致人死亡这种行为,行为人不仅逃避责任,还因逃逸导致被害人失去了生存的机会,其社会危害性和主观恶性更大。
致人死亡后逃逸和逃逸致人死亡在多个方面存在明显区别,准确区分二者对于司法实践中定罪量刑具有重要意义。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 第九十九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处200元以上2000元以下罚款:
(一)未取得机动车驾驶证、机动车驾驶证被吊销或者机动车驾驶证被暂扣期间驾驶机动车的;
(二)将机动车交由未取得机动车驾驶证或者机动车驾驶证被吊销、暂扣的人驾驶的;
(三)造成交通事故后逃逸,尚不构成犯罪的;
(四)机动车行驶超过规定时速50%的;
(五)强迫机动车驾驶人违反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和机动车安全驾驶要求驾驶机动车,造成交通事故,尚不构成犯罪的;
(六)违反交通管制的规定强行通行,不听劝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