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保候审担保人存在被罚款和承担刑事责任的风险。若未履行好保证义务,可能会被司法机关处以罚款;若帮助被取保候审人逃匿或明知其藏匿地点却拒绝向司法机关提供,可能会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在刑事诉讼中,取保候审是一种常见的强制措施,而担保人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同时也面临一定风险。
罚款风险: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规定,担保人应当监督被取保候审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遵守相关规定,如未经执行机关批准不得离开所居住的市、县,住址、工作单位和联系方式发生变动的,在二十四小时以内向执行机关报告等。如果担保人未履行监督义务,致使被取保候审人违反规定,司法机关有权对担保人处以罚款。罚款的具体数额会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这主要考量担保人的过错程度、被取保候审人违反规定行为的严重程度等因素。例如,被取保候审人未经批准擅自离开所居住的市、县,而担保人却没有及时发现和制止,在这种情况下,担保人就很可能会被罚款。
刑事责任风险:如果担保人实施了帮助被取保候审人逃匿,或者明知被取保候审人的藏匿地点却拒绝向司法机关提供的行为,那么担保人就可能会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这是因为这种行为严重干扰了刑事诉讼的正常进行,妨碍了司法机关对案件的侦查、起诉和审判工作。在司法实践中,对于构成犯罪的担保人,会根据具体情节和法律规定,以窝藏、包庇罪等罪名进行定罪处罚。
成为取保候审担保人后,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会影响自身的生活和工作安排。因为需要时刻关注被取保候审人的动向,确保其遵守规定,这无疑会增加担保人的时间和精力成本。所以,在决定是否担任取保候审担保人时,应当充分了解相关风险和责任,谨慎做出决定。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一千零八十七条
离婚时,夫妻的共同财产由双方协议处理;协议不成的,由人民法院根据财产的具体情况,按照照顾子女、女方和无过错方权益的原则判决。
对夫或者妻在家庭土地承包经营中享有的权益等,应当依法予以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