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律法果
0

肇事逃逸后酒驾怎么认定的

2025-11-20 18:41:54
0 浏览
推荐律师
范欣鹏
执业认证
实名认证
北京市京师(哈尔滨)律师事务所
咨询律师

肇事逃逸后酒驾的认定需结合交通肇事逃逸和酒驾两方面的标准。酒驾以血液酒精含量为判定依据,而肇事逃逸是指在发生交通事故后,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的行为,二者同时存在时会依据相关证据综合判断。

首先来看酒驾的认定。根据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发布的《车辆驾驶人员血液、呼气酒精含量阈值与检验》规定,车辆驾驶人员血液中的酒精含量大于或者等于20mg/100ml,小于80mg/100ml的驾驶行为属于饮酒驾驶;酒精含量大于或者等于80mg/100ml的驾驶行为属于醉酒驾驶。在肇事逃逸后判断是否酒驾,通常会通过呼气酒精检测或者血液酒精检测来确定驾驶者体内的酒精含量,以此作为酒驾认定的关键证据。

对于肇事逃逸的认定,依据《道路交通事故处理程序规定》第112条,“交通肇事逃逸”是指发生道路交通事故后,当事人为逃避法律追究,驾驶车辆或者遗弃车辆逃离道路交通事故现场的行为。也就是说,只要在交通事故发生后,行为人主观上有逃避法律责任的故意,客观上实施了逃离现场的行为,就可认定为肇事逃逸。比如,在撞车后,行为人没有停车处理事故,而是直接驾车离开现场,这种行为就符合肇事逃逸的特征。

当肇事逃逸和酒驾同时出现时,需要综合多方面证据进行认定。交通管理部门会通过现场勘查,如事故现场的痕迹、车辆碰撞情况等,确定事故发生的事实;通过询问证人,了解事故发生时的具体情况以及驾驶者的行为表现;再结合酒精检测结果,最终判定驾驶者是否存在肇事逃逸后酒驾的行为。

一旦认定肇事逃逸后酒驾,驾驶者将面临严重的法律后果。饮酒后或者醉酒驾驶机动车发生重大交通事故,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并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吊销机动车驾驶证,终生不得重新取得机动车驾驶证。还需承担相应的民事赔偿责任,对事故中的受害人进行赔偿。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 第三十一条

纳税人、扣缴义务人按照法律、行政法规规定或者税务机关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确定的期限,缴纳或者解缴税款。

纳税人因有特殊困难,不能按期缴纳税款的,经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家税务局、地方税务局批准,可以延期缴纳税款,但是最长不得超过三个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 第三十二条

纳税人未按照规定期限缴纳税款的,扣缴义务人未按照规定期限解缴税款的,税务机关除责令限期缴纳外,从滞纳税款之日起,按日加收滞纳税款万分之五的滞纳金。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文章版权律法果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遇到法律疑问?
专业律师作答,预计3分钟获得回答
立即咨询
24小时免费咨询
问题答疑
最近已为338人解答法律疑问
手机提问 扫码提问更快捷 手机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