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诈骗一般归公安机关、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等管理。
公安机关在打击商业诈骗中起着关键作用。商业诈骗通常涉及刑事犯罪,当诈骗行为达到一定的严重程度,符合刑法中诈骗罪等相关罪名的构成要件时,就属于公安机关刑事侦查的管辖范围。比如,以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他人数额较大的财物,或者在商业活动中通过合同诈骗等手段非法占有他人财产等情况。一旦发生此类案件,受害人可以向当地公安机关报案,公安机关会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立案侦查。他们会运用专业的侦查手段,收集证据,追捕犯罪嫌疑人,以维护社会的经济秩序和公民的财产安全。
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也对商业诈骗有一定的管理职责。在商业经营活动中,一些诈骗行为可能更多地表现为违反市场监管方面的法律法规。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负责监管市场经营秩序,对于虚假宣传、不正当竞争等商业欺诈行为可以进行查处。例如,商家在广告宣传中夸大产品功效、虚假标注产品信息等行为,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可以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对其进行行政处罚,包括罚款、吊销营业执照等,以规范市场主体的经营行为,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金融监管部门对于金融领域的商业诈骗也有管辖权。在金融行业,如非法集资、金融诈骗等行为,会严重破坏金融秩序。金融监管部门会依据相关金融法规,对金融机构和金融活动进行监管,防范和打击金融诈骗行为,保障金融市场的稳定和安全。同时,消费者协会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协助处理商业诈骗问题。消费者遇到商业诈骗时,可以向消协投诉,消协会进行调解和沟通,帮助消费者维护自身权益。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 第一百一十二条
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或者公安机关对于报案、控告、举报和自首的材料,应当按照管辖范围,迅速进行审查,认为有犯罪事实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的时候,应当立案;认为没有犯罪事实,或者犯罪事实显著轻微,不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的时候,不予立案,并且将不立案的原因通知控告人。控告人如果不服,可以申请复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