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我国刑法中并没有“故意隐瞒罪”这一具体罪名,但存在一些包含故意隐瞒行为的罪名,例如隐瞒、掩饰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罪,隐瞒境外存款罪,不报、谎报安全事故罪等,不同罪名有不同的构成要件和处罚标准。
隐瞒、掩饰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罪。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一十二条规定,明知是犯罪所得及其产生的收益而予以窝藏、转移、收购、代为销售或者以其他方法掩饰、隐瞒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单位犯前款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此罪重点在于行为人对犯罪所得及其收益的隐瞒、掩饰行为,目的是帮助犯罪分子逃避法律追究,破坏司法机关对犯罪的追查。
隐瞒境外存款罪。《刑法》第三百九十五条第二款规定,国家工作人员在境外的存款,应当依照国家规定申报。数额较大、隐瞒不报的,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较轻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机关酌情给予行政处分。该罪的主体特定为国家工作人员,侵犯的是国家的廉政制度和国家的外汇管理制度。
不报、谎报安全事故罪。《刑法》第一百三十九条之一规定,在安全事故发生后,负有报告职责的人员不报或者谎报事故情况,贻误事故抢救,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该罪针对的是在安全事故发生后的特定隐瞒、谎报行为,这种行为会影响事故的及时救援,可能导致更严重的后果。
虽然没有“故意隐瞒罪”这一罪名,但故意隐瞒相关事实的行为可能触犯多个不同的罪名,具体的定罪量刑需要根据行为的性质、情节以及所涉及的法律规定来确定。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三百一十二条
明知是犯罪所得及其产生的收益而予以窝藏、转移、收购、代为销售或者以其他方法掩饰、隐瞒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单位犯前款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