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他人起外号不一定犯法,是否违法需结合具体情况判断。若只是普通的、无恶意且未造成严重后果的外号,通常不构成违法;但如果起的外号带有侮辱、诽谤性质,侵犯了他人名誉权,情节较轻属于民事侵权,需承担民事责任,不涉及判刑;若情节严重构成侮辱、诽谤罪,可能会被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在日常生活中,起外号是较为常见的现象。当外号不具有贬低、侮辱等负面含义,只是一种友好、亲昵的称呼时,一般不会引发法律问题。例如同学之间因为对方跑得快,就称呼其为“飞毛腿”,这种外号通常是一种善意的调侃,不构成违法。
如果起的外号带有侮辱、诽谤性质,情况就不同了。从民事层面来看,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二十四条规定,民事主体享有名誉权。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侮辱、诽谤等方式侵害他人的名誉权。名誉是对民事主体的品德、声望、才能、信用等的社会评价。给他人起带有侮辱性的外号,导致他人社会评价降低,就侵犯了他人的名誉权。被侵权人有权要求侵权人停止侵害、消除影响、赔礼道歉、赔偿损失等。
从刑事层面来讲,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规定,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前款罪,告诉的才处理,但是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除外。通过信息网络实施第一款规定的行为,被害人向人民法院告诉,但提供证据确有困难的,人民法院可以要求公安机关提供协助。这里的“情节严重”,一般指手段恶劣、后果严重、影响很坏等情形,比如因起侮辱性外号导致他人精神失常、自杀等严重后果。不过需要注意的是,侮辱、诽谤罪属于自诉案件,通常需要被害人自行向法院提起诉讼。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一百七十九条
承担民事责任的方式主要有:
(一)停止侵害;
(二)排除妨碍;
(三)消除危险;
(四)返还财产;
(五)恢复原状;
(六)修理、重作、更换;
(七)继续履行;
(八)赔偿损失;
(九)支付违约金;
(十)消除影响、恢复名誉;
(十一)赔礼道歉。
法律规定惩罚性赔偿的,依照其规定。本条规定的承担民事责任的方式,可以单独适用,也可以合并适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