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律法果
0

过失和故意的区别

2025-09-25 09:41:19
0 浏览
推荐律师
范雪敏
执业认证
实名认证
广东煜双律师事务所
咨询律师

过失和故意是刑法中两种不同的主观罪过形式。故意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而过失则是指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

在刑法领域,正确区分故意和过失对于准确定罪量刑至关重要。

认识因素不同:故意犯罪中,行为人对其行为的性质、后果有明确的认识。直接故意是明知自己的行为必然或者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间接故意是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例如,甲为了杀害乙,明知用刀刺向乙的心脏会导致乙死亡,仍然实施该行为,这就是直接故意。而丙为了报复丁,在人员密集的商场放置炸弹,他明知可能会造成不特定多数人的伤亡,但放任这种结果的发生,这属于间接故意。而过失犯罪中,疏忽大意的过失是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过于自信的过失是行为人已经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但轻信能够避免。比如,护士在给病人用药时,本应仔细核对药品和剂量,但由于疏忽没有核对,导致病人因用药错误死亡,这就是疏忽大意的过失。司机明知道车辆刹车存在问题,但自信自己驾驶技术好能够避免危险,结果发生了交通事故,这属于过于自信的过失。

意志因素不同:故意犯罪的行为人积极追求危害结果的发生(直接故意)或者对危害结果的发生持放任态度(间接故意)。过失犯罪的行为人并不希望危害结果的发生,只是由于疏忽或者过于自信才导致了危害结果的出现。

处罚不同:一般情况下,故意犯罪的主观恶性和社会危害性相对较大,处罚也较重。过失犯罪的处罚相对较轻,并且有些犯罪只有故意才能构成,过失则不构成犯罪。例如,故意杀人罪的刑罚明显重于过失致人死亡罪。准确区分故意和过失对于司法实践中正确定罪量刑有着重要意义。

过失和故意的区别(0)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十四条

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因而构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

故意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十五条

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是过失犯罪。

过失犯罪,法律有规定的才负刑事责任。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文章版权律法果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遇到法律疑问?
专业律师作答,预计3分钟获得回答
立即咨询
24小时免费咨询
问题答疑
最近已为258人解答法律疑问
手机提问 扫码提问更快捷 手机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