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意伤害不赔偿时,受害者可通过多种法律途径维护自身权益,如在刑事诉讼中附带民事诉讼、单独提起民事诉讼,若对方不履行判决可申请强制执行等。
当遇到故意伤害不赔偿的情况,首先要了解相关法律规定和可行的解决途径。在故意伤害案件中,受害者不仅身体受到伤害,还可能遭受经济损失,加害者理应承担赔偿责任。
如果故意伤害行为构成犯罪,受害者可以在刑事诉讼过程中提起附带民事诉讼。附带民事诉讼是指司法机关在刑事诉讼过程中,在解决被告人刑事责任的同时,附带解决因被告人的犯罪行为所造成的物质损失的赔偿问题而进行的诉讼活动。通过这种方式,能将刑事和民事程序合并处理,节省时间和精力,更高效地解决赔偿问题。
若不想通过附带民事诉讼,也可以在刑事案件结束后,单独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单独提起民事诉讼有其优势,例如可以要求精神损害赔偿,而附带民事诉讼通常不支持精神损害赔偿的诉求。在民事诉讼中,受害者需要提供相关证据,如医疗费用清单、误工证明、伤残鉴定报告等,以证明自己的损失和伤害程度。
如果法院判决加害者进行赔偿,但加害者仍然拒不执行,受害者可以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法院会采取多种执行措施,比如查询、冻结、划拨被申请执行人的存款,查封、扣押、拍卖、变卖被申请执行人的财产等。若被执行人有能力执行而拒不执行,情节严重的,可能会构成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要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
在整个过程中,受害者要注意收集和保存好相关证据,以便更好地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同时,也可以寻求专业律师的帮助,确保法律程序的顺利进行。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 第二百四十七条
发生法律效力的民事判决、裁定,当事人必须履行。一方拒绝履行的,对方当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执行,也可以由审判员移送执行员执行。
调解书和其他应当由人民法院执行的法律文书,当事人必须履行。一方拒绝履行的,对方当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