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酒取保候审后判缓刑有一定几率,但无法准确给出具体概率数值,其会受多种因素综合影响。
在醉酒驾驶类案件中,取保候审是一种刑事强制措施,它与最终是否能被判处缓刑并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但能被取保候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犯罪嫌疑人的社会危险性相对较小,这对争取缓刑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从法律规定来看,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七十二条,对于被判处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同时符合下列条件的,可以宣告缓刑,对其中不满十八周岁的人、怀孕的妇女和已满七十五周岁的人,应当宣告缓刑:(一)犯罪情节较轻;(二)有悔罪表现;(三)没有再犯罪的危险;(四)宣告缓刑对所居住社区没有重大不良影响。
对于醉酒驾驶机动车构成危险驾驶罪的情况,如果血液酒精含量较低,比如在120mg/100ml以下,且不存在无证驾驶、肇事逃逸等从重处罚情节,犯罪情节相对较轻,同时犯罪嫌疑人到案后如实供述、积极认罪悔罪,那么其被判处缓刑的可能性较大。因为此时可能被判处拘役,并符合缓刑适用的部分条件。
如果血液酒精含量较高,例如超过200mg/100ml,或者存在其他严重情节,像在高速公路上醉酒驾驶、发生交通事故且负主要责任等,即使犯罪嫌疑人被取保候审,也可能因不符合“犯罪情节较轻”这一条件,而较难被判处缓刑。当地的司法实践和政策导向也会对缓刑的适用产生影响。不同地区对于醉酒驾驶类案件的处理尺度可能有所不同,有些地区可能对醉酒驾驶打击力度较大,缓刑适用相对谨慎;而有些地区则会根据具体情况合理适用缓刑。所以,醉酒取保候审判缓刑的几率会因具体案件情况和地区差异而有很大不同,不能一概而论地给出具体数值。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七十二条
对于被判处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同时符合下列条件的,可以宣告缓刑,对其中不满十八周岁的人、怀孕的妇女和已满七十五周岁的人,应当宣告缓刑:
(一)犯罪情节较轻;
(二)有悔罪表现;
(三)没有再犯罪的危险;
(四)宣告缓刑对所居住社区没有重大不良影响。
宣告缓刑,可以根据犯罪情况,同时禁止犯罪分子在缓刑考验期限内从事特定活动,进入特定区域、场所,接触特定的人。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如果被判处附加刑,附加刑仍须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