冒领他人补偿款的行为通常会根据具体情形被定性为不同性质的违法犯罪行为,可能涉及民事侵权、行政违法,情节严重时会构成刑事犯罪,如诈骗罪、贪污罪等。
从民事层面来看,冒领他人补偿款属于典型的民事侵权行为。补偿款是给予特定权利人的经济补偿,具有明确的归属。冒领者未经合法授权获取该款项,侵犯了他人的财产权。被冒领人有权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相关规定,要求冒领者返还不当得利,并赔偿因此遭受的损失。例如,在一些拆迁补偿案件中,有人冒领了他人应得的拆迁补偿款,被冒领人可以通过民事诉讼程序,要求冒领者归还补偿款及相应利息。
在行政违法方面,如果冒领行为发生在行政机关主导的补偿发放过程中,冒领者可能违反了相关行政管理规定。行政机关有权对冒领行为进行调查和处理,可要求冒领者退还冒领款项,并可能根据具体情况给予行政处罚。比如,在一些政策性补贴发放中,冒领者可能会被行政机关责令退还补贴,并面临罚款等处罚。
当冒领行为达到一定严重程度时,就会触犯刑法。最常见的罪名是诈骗罪。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冒领者通过虚构自己是补偿款合法领取人的事实,或者隐瞒真实领取人等真相,使发放补偿款的单位或个人产生错误认识,从而交付补偿款,符合诈骗罪的构成要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规定,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罚更重。
如果冒领者是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冒领他人补偿款,则可能构成贪污罪。贪污罪是指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侵吞、窃取、骗取或者以其他手段非法占有公共财物的行为。对于贪污罪,刑法根据贪污数额和情节轻重,规定了不同的量刑标准。冒领他人补偿款的定性需要综合考虑行为主体、行为方式、冒领金额等多方面因素。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二百六十一条
对于年老、年幼、患病或者其他没有独立生活能力的人,负有扶养义务而拒绝扶养,情节恶劣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第十四条
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因而构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
故意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