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意挖坟的精神赔偿需结合具体情形确定赔偿金额,一般会综合侵权人的过错程度、侵害手段、行为方式、侵权行为所造成的后果、侵权人承担责任的经济能力以及受诉法院所在地平均生活水平等因素考量。双方可先协商赔偿数额,协商不成的,可通过诉讼由法院依法判决。
在我国,故意挖坟的行为侵犯了死者的人格利益以及其近亲属的精神利益,近亲属有权要求精神损害赔偿。
从法律依据来看,《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九百九十六条规定,因当事人一方的违约行为,损害对方人格权并造成严重精神损害,受损害方选择请求其承担违约责任的,不影响受损害方请求精神损害赔偿。第一千一百八十三条规定,侵害自然人人身权益造成严重精神损害的,被侵权人有权请求精神损害赔偿。因故意或者重大过失侵害自然人具有人身意义的特定物造成严重精神损害的,被侵权人有权请求精神损害赔偿。挖坟行为显然属于侵害具有人身意义特定物的情形,若造成近亲属严重精神损害,近亲属可据此主张精神赔偿。
确定精神赔偿数额时,侵权人的过错程度是重要考量因素。如果是故意且情节恶劣,如出于恶意报复等动机挖坟,那么赔偿数额可能相对较高;若存在过失因素,赔偿数额可能会相对降低。侵害手段和行为方式也有影响,例如使用暴力手段破坏坟墓,相比一般的挖掘行为,主观恶性更大,对近亲属的精神刺激也更强,赔偿数额也会有所不同。
侵权行为所造成的后果是关键。若近亲属因挖坟行为遭受长期的精神痛苦、心理疾病等严重后果,那么赔偿数额会较高。同时,侵权人承担责任的经济能力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赔偿数额。如果侵权人经济状况较好,有较强的赔偿能力,法院可能会适当提高赔偿数额;反之,如果侵权人经济困难,法院也会综合考虑其实际情况。受诉法院所在地平均生活水平也是参考因素之一,经济发达地区的精神赔偿数额通常会比经济欠发达地区高一些。
在处理精神赔偿时,近亲属可以先尝试与侵权人协商解决,就赔偿数额达成一致意见。若协商不成,可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由法院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审理和判决,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法律依据: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 第五条
精神损害的赔偿数额根据以下因素确定:
(一)侵权人的过错程度,但是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二)侵权行为的目的、方式、场合等具体情节;
(三)侵权行为所造成的后果;
(四)侵权人的获利情况;
(五)侵权人承担责任的经济能力;
(六)受理诉讼法院所在地的平均生活水平。